剛剛進入7月,我國大部分地區就迎來持續酷熱天氣,京城更是打破了60年同期氣溫最高紀錄。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股市、樓市的低迷——上證綜指半年跌幅近三成,至今仍在2400點上下掙扎;樓市成交量與年初的火爆相比更是跌至冰點。蟄伏于這兩大投資與投機市場的資金,一時間似乎進入了深度冬眠。
有人說,股市無起色,證明樓市調控尚未真正見效;也有人說,房價下跌之日將是股市迎來回暖之時。個中理由,不一而足。如果單從資本的逐利本性來分析,這樣的判斷或有一定道理。但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置身輿論漩渦中的房地產行業,因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高,同時與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其復雜程度又遠遠超過了股票市場,因此,任何一種單一分析作出的判斷和得出的結論,都很難給當前樓市亂象以精準合理的解釋。
房地產新政的實施,讓如脫韁野馬一般狂飆的房價暫時止住了腳步,也讓越吹越大的房產泡沫懸在了半空中。但是,對于此輪調控落拳點的范圍有多大、持續時間有多長,期間是否會出現反復,人們尚存在不同看法。有人擔心政策執行不力成為“空調”,有人懷疑政府調控信心;有人憂慮房價下跌拖垮中國經濟,有人警告泡沫不滅將引發更大危機。于是,有人想“出貨”,有人想“抄底”,但更多的人則是處于觀望當中。
事實上,“新國十條”頒布近3個月以來,各地樓市異常冷清的成交情況已經對政策作出了應激反應。統計顯示,6月份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成交量同比分別下降75%、67%、67%和76%,成交套數僅相當于去年同期的1/4。另有來自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數據,6月成交環比5月也下降了14.9%,并且這一走勢短期內恐難以改變。
樓市的低迷反映在買賣雙方的僵持,而這一膠著狀態也恰恰證明:政府調控措施還遠未取得實效,因為房價還高高在上,樓市泡沫仍未刺破。不過,一個好的現象是,公眾對未來房地產走勢的心理預期已經發生改變。某機構近日發布的一項今年二季度購房者消費調查研究表明,有六成購房者認為未來房價將下跌。這與去年底、今年初大多數人看多樓市而急于入市的心態有了明顯不同。與此同時,來自官方的聲音也支持了這一判斷。先是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各地要加強調控政策落實力度,絕不能松勁”,后有國土部部長預測“房地產市場一個季度以后將面臨全面調整”。一位從事地產研究的專家則明確表示,房價會從今年四季度一直跌到明年一季度。不過,對于價格回落到什么程度,各方都表示“很難說”。
很明顯,預測房價的跌幅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同時也沒有太大意義。它與
CPI和股價不同。CPI一旦偏離預定目標,政府可以相機調整宏觀經濟政策;股價的高低則完全由市場說了算,雖然股價大跌會讓企業市值縮水、投資者血本無歸,但對經濟運行不會帶來直接威脅。而房地產則不同,在一個成熟的、具有消費品屬性的住房市場中,人們可以用租售比、價格收入比等指標衡量房價的合理性;但在一個開發商攫取暴利、投資客靠炒房發財、地方政府視土地為財政收入重要來源的市場上,“存在即是合理的”,房價只不過是各方博弈的結果,并且波幅巨大。更何況,房地產與諸多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深深影響到銀行信貸資金安全。也正因為此,政府在對房地產進行調控時不得不慎之又慎,而調控之手一旦松勁,樓市就會在各個利益集團的助推下制造出更大的泡沫。
其實,政府調控樓市的根本目的并非將房價打壓在某個具體價位上,或者一定回落某一百分比,而是建立一個公平、透明、競爭充分的市場,讓房地產回歸其居住的本來屬性,而不是成為一部分利益群體的賺錢機器。然而,在一些關鍵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之前,這場樓市調控的攻堅戰注定是艱難的,甚至是長期的。
首先,被視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在過去依靠投資拉動GDP高速增長階段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新形勢下,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開始減弱,特別是房價高企對居民消費形成擠出效應,其負面作用開始顯現。同時,由于在經濟中所占比重過大,在當前經濟復蘇曲折超預期、宏觀調控面臨“兩難”情況下,其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和對政策的干擾都在加大。因此,如果不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改變“依靠拆遷、賣地、蓋房子拉動GDP”的發展方式,樓市調控將很難取得實效。
另一方面,在土地財政體制下,地方財政過于依賴出讓土地收入和相關稅收,這使得中央政府對樓市的調控很容易在執行過程中走形。以北京為例,有數據顯示,2009年北京土地出讓金收入超過900億元,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高達45%,對GDP的貢獻為8%。在這一體制安排面前,地方政府不僅沒有讓房價回落的動因,甚至樂于看到地價推高房價的景象。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去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務日益龐大,已對商業銀行信貸構成威脅。要想使這一潛在風險得到化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改變土地財政現狀,擴大地方財政收入來源,以釜底抽薪令土地價格降溫。
在當前流動性龐大、資金炒作氛圍濃厚的情況下,還必須看到,調控政策要有堵還要有疏。如果實體經濟不能持續回暖,企業盈利前景不甚樂觀,壟斷行業門檻依然高筑,面對通脹風險,這些資金很難從樓市撤出。“新國十條”雖然封堵了新資金的進入,但對于盤踞在樓市中、寄望于房產升值的投資、投機者來說,并沒有太多的鉗制。而且,對于有著剛性需求的眾多購房者,除非供給得到有效擴大,否則在投資需求受到抑制的同時,其剛性需求也無從釋放。
說到底,樓市調控是一個各方利益博弈的過程,房價回歸理性僅是調控取得成效的一個方面,關鍵還在于解決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當前樓市已進入膠著期,無論調控政策還是執行力度都不能松動,否則不僅功虧一簣,甚至會以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作代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