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難解升值題
從單邊預期到雙向波動,出口企業暫時無所適從,但一旦適應了匯率沖擊,預計它們仍能重拾競爭力
□ 本刊記者 于海榮 霍侃 | 文
本刊記者李增新、王晶對此文亦有貢獻
7
月2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出6.7720,為2005年7月匯改以來新高。匯改重啟兩周,人民幣對美元升值0.81%。
"金融危機以后,升值話題剛剛喘口氣,現在又繼續了。"北京畢捷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振永對記者稱,雖然目前人民幣可能不會突然大幅波動,但從中長期看還將延續升值走勢。
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中國從金融危機期間采用的非常規匯率政策中退出。
隨后的交易日中,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對美元中間價高至6.7720,低至6.8102。在詢價交易中,單日升值也一度達到0.46%。
盡管各界對匯改早有預期,但本刊記者采訪發現,除了自我消化可能的升值影響,出口企業對匯率波動似乎仍缺乏有效的應對工具和策略。
單邊預期到雙向波動
"現在匯率雙向波動,中小企業很難把握。"上海宜盛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軍告訴本刊記者,現在他真不知道該怎么報價。
他解釋說,如果單邊升值,企業還有預期,可以保證報價一個月有效,但現在突然這樣雙向波動,就拿不準。現在只能是基于目前的匯率先報價,結匯的時候再根據當時的匯率談,但有些客戶不能理解,要求必須按約定的價格。
"既然政策出來肯定是往升值的方向走,"楊軍表示,現在簽合同,都會寫明是基于多少的匯率兌換。現在從接單到結匯,周期一般控制在一個半月,一些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完全交貨的量大訂單,"現在根本不敢做。"
即便是擁有一定議價能力的企業,匯率的波動也帶來了壓力。北京畢捷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出口高效節能電機,2005年匯改后,隨著人民幣升值,"基本上每個季度都要談一次價格,議價能力越來越弱。"
由于原材料漲價,4月談價格時畢捷電機成功提價10%,但張振永表示,提價難度越來越大,"現在匯率波動(升值)不到1%,沒法談提價,只能等到累積波動超過3%,才能談,而這期間的波動,企業只能自己承受。"
對于出口額大的企業,匯率的微小波動會帶來大額的損失。一汽集團進出口公司市場部主任彭雷告訴本刊記者,每年出口10億美元左右,只要升值1分錢,公司就會損失1000萬元人民幣,"按現在情況看,波動肯定不止1分錢"。而由于整車出口市場競爭激烈,對于提價,他說"根本就不用惦記"。
匯率波動只能內部消化,但在彭雷看來,"基本消化不了",因為匯改以來,已經消化了20%多了,只能靠提高技術附加值,或者是海外建廠。
這些企業從接單到交貨結匯,周期一般在三四個月,可以根據變化調整生產、接單計劃,相比之下,造船、成套設備等訂單周期在兩三年甚至更長的行業,對匯率的反應更加敏感。
由于看不準匯率走勢,黃海造船有限公司已經放緩了接船的腳步。公司副總經濟師周安昌稱,最近的大宗訂單都是國內的,采用人民幣結算,"不敢隨便接國外的單"。
他表示,公司手頭的存貨訂單還有13億美元,按進度今年出口額將達到4億美元,如果人民幣升值3%,僅今年就會產生1億元左右的匯兌損失。
避險難題
2005年匯改以來,出口企業對人民幣匯率變化有了一定認識,部分企業已經采用了一些金融避險工具,但是目前來看,效果還不能令人滿意。
美的集團和煙臺北方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主要是選用了遠期結匯的方式來規避匯率風險。但是,萬炳政告訴本刊記者,并非所有訂單都用遠期結匯。目前公司每月出口500萬-600萬美元,而購買遠期結匯的數量只有200萬美元,僅覆蓋了三分之一左右。萬炳政稱,這是"由公司的資金實力決定的",遠期結匯的費率"挺夠企業受的"。
北京畢捷電機有限公司也是由于費用問題放棄了遠期結匯,而轉用信用證押匯方式。由于目前政府有補貼,這種方式的費用還不算高。
但是,這種做法首先需要客戶接受信用證付款方式。張振永對本刊記者表示,美國客戶一般不接受,都是選擇電匯,"可能是美國開信用證費用比較高,需要一些擔保,另外可能客戶也在用一些避險工具。"而美國市場占據了公司70%的出口額。
使用這些金融避險工具,需要企業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避險工具對銀行和企業都有風險,像最近一年美元兌人民幣一直在6.8左右,如果遠期結匯6.75的話,我們就吃虧了。"周安昌告訴本刊記者,雖然長遠來看匯率風險應該規避,公司現在也在考慮這個問題,但是,覺得現在不是采用的時機。
黃海造船有限公司的做法是,接單時就充分考慮匯率風險。造船行業通行的是分五期付款,報價時估算交船時人民幣匯率是多少,然后估算在每次分期款項到賬時的匯率,最后再核算報價。
現在該公司對美元結算的訂單,加快進度,爭取在預期的范圍內來交付。周安昌稱,最近的匯率變化"還在測算范圍之內,但像鋼材價格、勞動力成本上漲,只能內部消化掉"。
楊軍則表示,企業正在要求改變付款方式,以前都是信用證結算,現在則盡量要求現金支付,要求客戶先付30%的現金,"老客戶可以接受這種方式,新客戶也在溝通"。
"匯率上下波動,跟做期貨一樣,我們是做實業的,又不是做投資,套期保值怎么操作也不懂,而且萬一做反了,風險會更大。"楊軍建議,政府應該給企業進行指導。
彭雷則希望能有一個匯率買斷或對沖的工具,按照這種工具公布的匯率或者期貨等,企業直接購買就可以,如果沒有這種工具,就得企業自己琢磨。
他認為,現有的信用證押匯、出口信保等工具,企業并不能拿到所有的錢,資金周轉基本都在三個月以上。"避險工具都是犧牲掉一部分利潤,換回風險轉移、比較穩定的收益,是否出新避險工具,主要還是看國家政策。"
對匯率波動更加敏感的成套設備行業,也很難找到合適的避險工具。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項目協調部主任韓圣健稱,目前國內金融機構提供的遠期工具也就是一年期,與動輒四五年的執行期并不匹配。而國際上對人民幣存有單邊升值預期,即便有避險工具,費率也很高,企業難以承受。
他希望金融機構能推出相關產品,政府能鼓勵出口信保公司對中長期匯率作出保險安排,確保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時能保持相對連貫性。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第一營業部副總經理陳新告訴本刊記者,國外有短期匯率保險產品,由保險公司承擔匯兌損失,中國還沒有。一般信用保險公司不承擔匯率風險,而且會從保單中剔除,"現在還是希望企業去消化吸收。"
著眼長遠
6月22日,央行、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宣布,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境內地區擴至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本刊記者采訪的企業均處于試點省份,但是,企業對此興趣并不高。
"有時候看起來政策是不錯的,但是中間環節太多,真正執行起來還是非常難。"周安昌告訴本刊記者,現在還沒有考慮采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我們正在研究,還沒開始大規模跟客戶談。"彭雷表示,尚不清楚會不會接受,但總體不樂觀。他認為,人民幣在國外的接受度還不高,估計東盟這樣與中國相鄰、經貿往來密切的地區比較容易接受,其他地區難度較大。
美的集團日電公司副總裁王振鋼表示,當然希望政府加大人民幣結算力度,但是實施起來沒那么順利。他認為,問題是客戶從哪里獲得人民幣。人民幣不能在全球范圍自由兌換,人民幣結算只是愿望而已,不會很快實現。
不過,央行發言人表示,人民幣匯率管理和調節"注意采取漸進方式,為企業結構調整留出相應的時間"。
多位經濟學家預計,人民幣不會出現大幅度升值。"人民幣匯率不見得進入持續升值通道",華泰聯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磊甚至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存有貶值可能。
即使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以往的升值過程中也沒有垮掉。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用中國服裝和鞋類出口企業在美國市場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
"一旦中國出口企業適應了這種匯率沖擊,它們便能夠重拾競爭力。"哈繼銘稱,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低利潤率,并不意味著它們缺乏應對人民幣升值的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