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肖紅
6年來五次漲薪,工人實際拿到的工資卻并未發生明顯變化,這是為什么?
2004年到2010年六年間,富士康員工的底薪經歷了380元、400元、600元、700元、900元、1200元六次變化。
“對比2006年與2009年的工資條,漲了三四次底薪,但整體工資水平變化并不大。”富士康一名離職員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記者得到的富士康一名員工2006年2月的工資條顯示,當時底薪只有400元,平日加班27小時,報酬135元;周六周日加班58小時,報酬375元;節假日加班18.5小時,報酬185元;加上各類津貼,實發薪資1338元。
而另一張支付日期為2009年8月的富士康工資條顯示,標準薪資900元,平時加班41.5小時,報酬322元;周六周日加班49.5小時,報酬512元,實發薪資1661元。
從2006年到2009年,富士康員工的底薪上漲了500元,但實發薪資只漲了300多元。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2月為28天,2009年8月為31天,日均工資僅增均5.8元,按30天計算,每月僅漲152.4元。
秘密就在于加班工資比例過高,占總薪水一半以上。加班時長以及加班工資標準的變化,都會對收入水平產生很大影響,抵消了底薪上漲帶來的收益。
富士康月初上調300元的底薪,不知體現到工資條,實發薪資究竟能漲多少。
超負荷加班普遍存在
2007年入職富士康的小何,來自湖南,他經歷富士康的三次漲薪,每次漲工資他都感覺不到總的工資水平有多大的變化。
小何告訴本報記者,他之前在手機生產部門,每個月加班很多,有時甚至高達140小時。回想起這段超負荷加班的經歷,他仍有些后怕。
今年年初,不愿再這么拼命干活的小何選擇離職,在富士康附近開了一家男裝店。“打工不能打一輩子,自己開店總比在富士康打工要好。”
小何“解脫”了,但數目龐大的工友仍在不分晝夜地超負荷加班。
據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介紹,該研究所2009年曾對富士康工資與加班時間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富士康每月加班達117小時,有的甚至高達140小時,薪資在1500~2000元之間。
據悉,此前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對5044名富士康員工的抽查顯示,72.5%的員工超時加班,人均月超時加班28.01小時。
當然超負荷加班也絕非富士康一家的事情。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還對深圳17家出口企業6000多名員工作了調查:2009年深圳的員工平均每天工作時間10.59小時,每周工作65.94小時,每月平均加班時間120.94小時,工資1247元。
底薪怎么夠花
“在深圳,900元的工資相當于一個月能買200塊的日用品以及每天3碗方便面的水平。”劉開明向本報記者表示,富士康之前900元的底薪,根本不夠花,“工人為什么加班?因為他們的底薪太低了,必須選擇加班來滿足生活的開銷。”
2010年2月入職的劉軍(化名)所在的富士康IMB組裝部加班較少,每個月的加班時間約50多個小時。
他的一張工資條顯示,正常工作天數21.75天,標準薪資900元,平時加班27.5小時,加班費用213元,周六周日加班28小時,費用290元,實發工資 1311元。
盡管超出了法定的36小時加班規定,但劉軍仍不斷地向領導要求去支援別的產線以獲得加班。當記者問他為什么那么想加班時,他反問:“不加班就只有那一點錢,1300元在深圳能干啥?如果不是我老婆在富士康,早就回老家了。”
拼命加班直接造成員工的高流動性。深圳市工會副主席王同信介紹,深圳富士康45萬員工中,工作5年的員工僅2萬人左右,工作不到半年的員工則高達22萬人,每年員工流失率達35%以上,這意味著富士康幾乎每3年就會完全換一批人。
“我和幾個朋友進出富士康多次了。”來自湖北的小游向記者介紹,2008年退伍后,小游慕名來到了深圳富士康。但進廠幾個月后,他便離職回到了老家。“加班太多了,我們雖說每天工作11小時,其實不止,每天上班提前半小時去,下班推遲半小時回,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少之又少。”小游說道。
漲薪為何感覺不到
對于底薪由原來的900元漲至1200元,2005年入職的小鄧告訴記者:“說是說漲工資,但是這些年來富士康漲工資往往都是挖東墻補西墻的,單是從表面上看漲工資看不出來。”
“工人一直不明白,為何漲底薪、加班時間的長短在他們的工資整體水平上體現不出來。”劉開明表示,目前,大多數工廠計件給工人支付工資,同一個型號的產品,工廠可以跟工人說成是不同型號,支付的薪水也就不一樣,工廠的自主權很大。
有些企業則是通過提高員工基本工作量來控制工資成本。
深圳一家日資電子企業的員工向媒體表示:“以前8小時加工6000個零件就可以拿基本工資,現在要做到9000個才行。廠里跟著‘最低標準’調工資,調一次,我們的任務量就增加更多。”
目前,我國代工企業普遍執行基本工資加“自愿”加班的工資模式:基本工資高,加班就少,基本工資低,加班就多。因此總的薪水往往提高不多。
日前,深圳公布從7月份起上調最低工資至1100元,而富士康最低工資為1200元,比深圳最低工資標準高出了100塊。
而2004年富士康380元的底薪卻低于當年深圳關外480元的最低月薪規定。2008年,富士康的底薪勉強與深圳關外900元的最低月薪持平。
農民工收入相對下降
對于每月1100元的最低工資標準,有深圳市人大代表認為這個水平仍然太低。據悉,2005年到2009年間,深圳最低工資占平均工資比重徘徊在26%,最低工資占人均GDP的比重約為13%,而國際上這兩項數據的平均水平分別為50%及58%。
劉開明指出,過去十多年來,衡量外來工與本地城鎮在崗職工工資差距的重要參數——最低工資標準與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比率,一直在持續下降。廣州從1994年的44.51%下降到2008年的22.71%(其中2004年為17.53%),深圳從1992年的49.6%下降到2008年的27.61%(其中2003年僅為18.03%),東莞從1994年的50.22%下降到2008年的23.28%,顯示兩類職工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擴大。
除了收入差距,戶籍的限制還限制了外來工享受均等公共服務的權利。
在日前召開的廣東省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電視電話會議上,省委書記汪洋表示,要改善社會公共服務,創造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常住人口享受公共服務的條件。
在富士康工資條近30項工資明細中,可以看到富士康為員工購買了社保,員工每月需繳72元的社保代繳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