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飛
二十多年前,大陸的三角洲地區以其區位優勢成為當年臺商來大陸發展的首選之地,長三角和珠三角臺資囤積重鎮,風光無限。
但近年臺資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土地、人力及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迎面襲來,使得以“代工”為標簽的傳統制造型臺資企業正在面臨歷史拐點。
轉型在夾縫中生存
近日,以“代工之王”著稱的富士康爆發的連環跳樓自殺事件,再度凸顯了臺商經營的代工型產業模式可能進入歷史死胡同。分析人士稱,富士康事件敲響了臺資代工生產模式轉型的歷史警鐘,“產業轉型升級已經進入歷史拐點。”
臺灣工商界認為,近年來由于金融海嘯沖擊與缺工問題,珠三角臺商掀起倒閉潮,存活之道就是精實管理。所謂“精實管理”,臺灣“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長”凌家裕解釋說,“就是生產線走兩個鐘頭,就知道哪邊人太多,哪邊人少”,然后知道如何節省,而富士康在珠三角臺商中是推動“精實管理”最早的大企業,因為通訊產業代工的平均毛利很低,必須設法降低成本才能生存。
“中國生產力中心”一名專家分析,“精實管理就是十個人工作交給五個人做,中間節省下來五個人的成本,可以移作員工福利”。事實上,對大部分中小型企業的臺商而言,面對勞動成本低的優勢逐漸流失,想要活下來,只能夠推動精實管理,上述專家表示,臺商過去賺的是“機會財”,現在經營成本墊高,要賺“管理財”。
另一方面,轉型升級也幾乎是所有臺商所面臨的議題。有鎢鋼大王之稱的春保鎢鋼集團總裁廖萬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公司產品正在想方設法與國際接軌,目前正在與德國、美國一流公司接洽尋求產業聯盟。
而上輪國際有色金屬價格飆高時,春保鎢鋼盈利頗豐。但是,此次金融危機使得它不得不積極尋求國際產業聯盟實現產品轉型升級。
“現在形勢不同了,傳統企業靠人力成本優勢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已經沒有前途,沒有品牌情勢之下轉型是必要的,只有提升產品附加值才能在夾縫中生存,無論是臺商還是兩岸企業都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廖萬龍說。
以三角洲地區為代表的沿海地區人力成本正在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逐步縮小,沿海地區越來越喪失勞動力的吸附優勢。以前,廣東比中西部工資高25%,現在幾乎沒差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透露,去年,中部地區農民工增加了617萬, 西部地區增加 667萬,而東部地區減少880萬。
臺資企業所面臨的轉型風潮正在引起國臺辦的高度重視。兩個月前,國臺辦發文給各地臺辦要求各地進行臺資轉型專題調研,試圖為決策部門尋求第一手資料。
臺資企業轉型分化
用工荒將是很多臺資企業經常面臨的難題。為了尋求可持續發展,很多傳統臺資企業開始向新型產業轉進。以生產湯圓著稱的龍鳳食品回臺灣發展LED產業。作為大陸最大的糕點烘焙企業,年營收達20億元的克莉絲汀在積極準備回臺上市的同時也在謀求轉變為含有生物科技在內的新型健康機能食品制造商。
同樣,以種蘑菇起家的臺商黃文廣則成功轉型為觀光旅游業。在福建南靖地區,借助于當地特色的“土樓文化”,黃文廣投資了3500萬元創建了八閩唯一的咖啡園天綠咖啡文化觀光園。而下一步,黃文廣打算在咖啡園的基礎上大面積發展薰衣草農場。
轉型與轉進已經成了傳統制造型臺資企業的兩條腿。遷移陣地也是很多臺資企業存活必由之路。目前,很多臺資企業正在向內地和東南亞轉移。但是,新工廠所在地的人力資源及基礎設施和市場都將發生很大變化,使得臺資企業集體轉移還存在巨大困難。
調研顯示:臺資企業并沒有出現從沿海向內地集團軍式的遷移。一些向東南亞轉移的臺資企業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包括正在越南投資的富士康的資本金也沒完全到位。“當地找不到足夠的熟練工人和配套的基礎設施,以及完善的產業鏈,都制約了他們的轉型步伐。”分析人士表示。
分析人士還強調說:目前,廣東省與香港聯動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以及剛剛獲批的長三角區域規劃明確該地區為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這些都給走在轉型路上的臺資企業更大的轉型壓力。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臺資企業研究中心近期調研顯示:目前臺資企業轉型存在分化現象。以電子IT產業為主的臺資企業轉型壓力相對較少,昆山的電子產業臺資企業甚至沒有減產轉型跡象。“不過,它們(臺資電子企業)的研發投入在增加,現在很多在大陸的臺資企業跟它們在臺灣的母公司研發投入都達到了5:5,這在過去是沒有的。”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臺資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明說,很多臺資電子企業也開始向高端產品挺進。
與上述本身位于高科技產業的電子臺資企業相對照的是,一直處于低端的傳統中小型制造業臺資企業正面臨著生死存亡之境。“我們調研的幾家中小臺資企業顯示:很多都難以為繼,它們想辦法轉型但是沒有資金實力,因為轉向新產業需要大量投資。”李保明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