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蕭然報道
近日,因“天價蘆筍事件”的曝光,藥價虛高這一惡疾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一種出廠價僅15.5元的藥品蘆筍片,經過醫藥公司、醫藥代表、醫生等環節,最后以213元的售價賣到患者手中,利潤高達1300%,這就是湖南湘雅二醫院近日被曝光的“天價蘆筍事件”。
“這只是特例,絕大部分藥價沒有這么離譜,雖然每一個藥品都有它的利潤空間,但是一般都還在正常的范圍之內。”一名有著僅10年推銷經驗的藥廠銷售人員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但該銷售人員表示,“高價驅逐低價”的藥價怪圈的確在國內存在已久,因為每一個藥品上面被附加的其他費用太多,其中最大頭是醫生的回扣,一般醫生的回扣是30%。而一般一個藥品的純成本只占藥品銷售價的7%—10%。
在藥品的銷售過程中,藥品與普通的商品不同,藥品的最終銷售者——患者這個終端用戶并沒有自主選擇權,藥品采用與否完全取決于醫生。只要打通了醫生這一環節,藥品就有市場。
據該銷售人員介紹,一般情況下,藥品從生產廠家到患者手里要經歷生產廠家、醫藥公司和醫院等3個環節,有時因為國家配送的原因,會增加一級配送商和二級配送商的環節。
醫院的開方醫生在這3個環節中占據核心地位。“因為只有醫院向醫藥公司定你們藥廠的貨,醫藥公司才會進你們藥廠的貨。而藥廠銷售人員的工作就是直接和醫生聯系,讓醫生用他們藥廠的藥。”
為了讓醫生更多地使用自己藥廠生產的藥品,在可替代藥品眾多的情況下,藥廠給出回扣的高低就成了影響醫生開處方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只有“高定價”才有“高回扣”的可能。
此外,該銷售人員表示,平時藥廠對醫院活動的贊助也是一筆很大的收入,一個聯合會一般就要10萬元左右,而這些費用都要被分攤到藥品上。
因“天價蘆筍事件”沉默許久的國家發改委,終于于近日公開表態,國家將采取四項措施進一步降低藥價,包括對屬于企業自主定價的藥品,加強市場購銷價格調查;對政府指導價藥品加強成本審核;建立基本藥物動態調整機制;研究改進藥品價格管理方法。
“這個聲音的威懾力很強。”北京京豐藥業總經理陳成龍對媒體表示,“如果真的實行開的話,大部分享有自主定價權的制藥企業將受到沖擊。”
然而對于發改委這一表態,一些專業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一位業內人士就表示,然而經過多輪調價之后,除了少部分原研藥之外,大部分藥品都已列入發改委限價范疇。目前國內享受單獨定價的只不過100多種產品,從這方面來看,目前國家調價的空間十分有限。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王學勇表示,發改委所采取的這些措施總體來看是可行的,但最終的效果如何,還取決于執行過程中利益攸關方的傾向——是普通民眾還是企業本身。如果上述改革能加入民眾監督、民眾承受能力調查和國外同類藥物參照價格等措施,也許將更有利于解決藥價虛高的瓶頸問題。
有醫藥分析師卻表示,這可能是新一輪醫藥調價的前奏。發改委原定每兩年進行一次價格調整,上一輪大規模調價是在2007年5月,新一輪的調控期早已過去,至今卻毫無音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