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黃光裕一審被判14年 > 正文
嘉賓認為,我們的法制在保護民營企業家上有很大的缺陷,中國民營企業家最后要去和政府官員綁在一起,才能得到保護。這也是黃光裕本人的悲哀
【財新網】(記者 汪蘇 19日發自北京)5月18日上午,昔日中國首富黃光裕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黃因內幕交易罪、非法經營罪、單位行賄罪,被處有期徒刑14年,同時被處罰金人民幣6億元,沒收財產人民幣2億元。
黃光裕起于草莽,榮躍首富,又落獄成囚。而其個人命運興衰,與中國經濟和制度生態深深相關。5月18日,《首席評論》邀請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新世紀》周刊常務副主編張繼偉一起討論,黃光裕量刑是輕是重?我們可以理解黃光裕嗎,又如何超越?
李曙光認為,比原來媒體判斷的稍微重一點。經濟性的犯罪在很多國家一般采取辯訴交易的方式,更多剝奪他的經濟能力,而不是刑事處罰,但是中國有中國的情況,什么樣的量刑都是有它自己的考慮的,三刑合一,所以這個量刑有它后面的道理,也是合適的。
張繼偉則認為,人們的預期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是發生變化的。人們一度認為,這是會像上世紀90年代賴昌星案一樣規模的案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案子最終以個案的方式處理。基于黃光裕最后被起訴的罪名,結果比大家預期得重一些。
李曙光說,黃光裕還是一個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的人物,特別是他做連鎖家電的模式影響非常大,創造了很多經驗。像這樣的民營企業家走到這一步,有許多問題需要反思。
李曙光表示,民營企業家要創造一個企業,應該得到相應的法律支持、政策支持和政府的保護,但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最后要去和政府官員綁在一起,才能得到保護。這也是黃光裕本人的悲哀。
對此,張繼偉說,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黃光裕當時一直希望在國內上市,所以希望尋找一個“殼”,但是他公開對外面講,像我這樣背景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太好條件的上市公司的,所以最終他選擇了中關村,中關村是一個包袱比較重的殼。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你沒有正路,正門沒有打開,他就去走一些歪路,他付了成本,就要通過內部交易,同時構建這種關系網,構建了關系網之后,就是最大化的利用這個關系網,像滾雪球一樣。
李曙光認為,要規避這種情況,監管部門不能選擇性執法,到了一定階段,當了首富才去調查,應該及時監管介入,這樣才能保護某些民營企業家,保護整個社會市場經濟。需要把我們從人治的狀態提到法治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