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主/邱林
近期,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不公開審理了天府可樂集團(下稱“天府可樂”)狀告百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及重慶百事天府飲料有限公司(下稱“百事可樂”)侵占屬國有資產的配方及工藝技術秘密一案。然而,對于此次天府可樂的訴求能否實現,一些法律界人士并不看好,部分觀察人士也擔憂:即使天府公司索要品牌成功,也難免延續淪落的命運。
天府可樂是中國民族品牌被外資“消滅”的一個典型案例。在眾多外企并購案中,外企不過是拔了根毫毛,這毫毛就化成利劍切斷了中國民族品牌的筋骨。例如天府可樂與百事可樂進行合資時,其天府可樂品牌作價350萬元人民幣。天真的天府公司把合資比做聯姻,認為百事可樂的資金、技術、管理將會把企業迅速做大。百事可樂只是“拔了一根毫毛”,天府公司卻是全身心的投入。
事實上,天府可樂并不是中國唯一與百事可樂合作的國內知名飲料品牌。廣州的“亞洲”、北京的“北冰洋”等品牌都曾經是百事可樂在中國的品牌合作對象,但這些中國品牌在與其合作過程中,都逐漸變得悄無聲息。實際上,百事可樂與這三家企業的合資或合作,大致采取了相同的模式。
像百事可樂一樣,外企并購國內企業后,往往把一個好端端的中國民族品牌逐漸冷藏、冰凍直至讓其消失,最后用外國品牌取而代之。縱觀這一件件的并購案,不難發現民族品牌“牽手”外來資本的光環背后,隱藏著種種難以言表的不堪——合資的結果最終難逃兩個套路:不是被外來資本的自有品牌所替代,就是逐漸銷聲匿跡、成為明日黃花。
到目前為止,仍有一些人認為,外企并購中國企業,其民族品牌還會照樣留在國內,這是十分天真的想法。百事可樂拿下天府可樂后,并沒有給天府可樂留下任何空間,現在的天府公司為純國企,且僅剩一個空殼,原有的與百事可樂合資的生產廠、品牌商標等資產均已被百事可樂據為己有,百事可樂也并沒有繼續發展天府可樂的品牌,而是將其當成代加工點。
有分析認為,外資開放進來的也許是“鲇魚”,也許是“鯊魚”。外企更注重市場占有率的長遠性,也熟悉國際規則和相關法律。對于還很弱小、缺乏經驗的民族企業而言,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外企變相侵吞,不僅獲利甚少,甚至可能完全喪失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品牌和企業效益。
天府可樂的消亡提醒我們,不能把保護民族品牌當成一句空話。我們應該警惕國外的“民族品牌殺手”利用資本手段來達到他們的目的。對于一些打著“合作共贏”旗號來消滅民族品牌的外國企業,民族企業應增強風險意識和防御能力。國內的相關法律也要跟上,避免其鉆漏洞。政府要加強對民族品牌的保護,公眾與社會輿論也應維護民族品牌的良性發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