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懸崖勒馬 地方融資收放兩難
銀行融資平臺理還亂
地方政府的強勢地位、財政收支的不透明、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都給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的化解罩上陰影
□ 本刊記者 溫秀 | 文
剛剛結束國際路演的大型商業銀行高管們發現,一些投資者溝通會幾乎變成了政府融資平臺問題專場。
海外投資者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的關注,已不僅僅是其信貸總規模,而是希望了解地方政府的總負債和償付能力。
經過監管當局前一個階段的摸底,地方融資平臺獲得的信貸總量被確認為約7.38萬億元,但其中有多少貸款是根據地方政府沒有法律效力的"擔保函"發放,則要視當下商業銀行"解包還原"的結果。
"一些地方政府對于當年的財政收入有多少可以用于償還融資平臺的貸款,根本心中無數。"一位銀行家有些無奈地表示,"現在銀行想要了解政府的財政收支和負債情況,只能靠個人關系私下悄悄摸底。正面交涉,政府總是閃爍其詞。"
在摸底之后,根據監管機構的要求,接下來銀行要和地方政府重新簽訂部分貸款協議。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沒有中央政府的介入和地方政府的主動配合,這一工作能否在6月底前完成,還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
誰的"100元"
所謂融資平臺,是指地方政府發起設立,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國債等資產,迅速包裝出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均可達融資標準的公司,必要時再輔之以財政補貼作為還款承諾,以實現承接各路資金目的,進而將資金運用于市政建設、公用事業等項目。
在去年的信貸井噴中,地方融資平臺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資產和收入來源不清晰,信貸投向錯綜復雜,其風險很快就為各界所認識。根據監管部門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近期需要對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進行逐筆"解包還原"。對于地方分支機構而言,這無異與地方政府的一場博弈。
銀行自知地方融資平臺風險不小,及時梳理和化解勢在必行;但同時又深感勢單力薄,"人微言輕",在與地方政府的交涉中常常處于弱勢地位。
一位農行信貸部門負責人介紹,銀行希望知道,政府的收入中哪一筆是專用于償還銀行的貸款,"不是僅知道你有100元,而不知道你要償還多少人的100元"。
根據銀監會此前摸底的情況,一些地方融資平臺的負債已經是地方財政收入的3倍-4倍。其中,地方融資平臺的一些貸款是有項目現金流做保障的,這部分風險有限;但也有貸款是無特定用途或是缺少項目現金流做支撐的,信貸得以發放的依據,可能是依據地方財政允諾的支出,更糟糕的,僅憑地方政府的一紙擔保函。
一些沿海省份銀行人士介紹,地方政府的多頭負債、過度負債現象,即便在一些地方財政實力較強,金融生態較好的區域,也普遍存在。
商業銀行發現,貸款在向一些較好的區域和平臺集中,但集中度有多高,政府負債是否已臨界甚至超過負債邊際等動態信息,因缺乏制度保證,銀行很難獲取。多位受訪的商業銀行負責人表示,這是銀行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
目前,各地政府在每年人大報告中,會公布簡單的財政收支情況,其中包括中央轉移支付、財政支出的數據,但這不是嚴謹的地方財政資產負債表。特別是財政支出項存在模糊地帶,無法用于統計地方政府的實際負債。一些實際依賴財政收入作為還款來源的貸款,均錄在地方融資平臺的名下,而未計入地方政府的負債。
一位評級公司專業人員稱,有時到縣一級還能看到一些財政的財務數據,但到了市級單位,資產負債表僅限財政局長、常務副市長、市長和書記幾個人能夠看到。
一些商業銀行有時會與國家開發銀行進行溝通,互換數據。在2009年前,基本是國開行在獨家做各省市的地方融資平臺的信貸投放,由此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的財務狀況,對地方負債情況內部也有測算。但隨著最近兩年政府融資量大規模擴大,進入銀行的突然增多,國開行獲取政府融資負債數據難度也在增大,更多的銀行根本無從了解。
"每次去了解相關信息,政府往往閃躲避諱,含糊其辭。"一位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地方分行負責人坦承,在融資平臺貸款中,銀行往往處于劣勢,一些中小銀行甚至已經放棄了自主看報表、了解政府財政信息的努力,轉而采取跟隨政策,即大銀行貸款給誰,想方設法跟進,以分一杯羹為幸。
這位分行負責人介紹,每年能有多少收入專用于償還地方融資平臺的相關貸款,地方政府自身也未必心中有數。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銀行最難把握的是地方政府是否通過多個融資平臺從多家銀行獲得信貸資金。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多家銀行對政府項目授信的激烈競爭,銀行很難了解到政府融資平臺跨銀行的資金流向。
不過,多位受訪銀行人士介紹,總體而言,各家商業銀行已經開始"懸崖勒馬",收縮戰線。
懸崖勒馬
"目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發放的核準權已經上收總行,未經總行批準,一律不得發放。"建行江蘇省分行一位負責人如是透露,總行已明令要求在5月底之前,將平臺貸款控制在年初水平,新的地方融資平臺項目將不再審批,已經批準授信額度,但尚未發放的,將不再予以發放。
建行已要求對地方政府級別、債務率、一般預算收入、財政資金自給率、財政償債率等指標明確底線,不符合標準的不予準入。而在項目把握上,重點關注第一還款來源,對于自身無經營收入、完全依靠財政資金還款的政府融資平臺禁止辦理新增授信。
農行江蘇分行也已將政府融資平臺項目的貸款審批權上收至省分行,并提出下一步要擴大省市級平臺項目的貸款,而從較低層級的融資平臺中退出。
知情人士稱,江蘇農行在整個農行體系中的排名靠前,地區的經濟實力和金融環境也較好,風險相對可控。但令人憂慮的是,農行在許多欠發達地區的縣域平臺發放的平臺貸款,風險需要特別關注。
中行則將全國共40個城市納入了準入名單,對其他區域平臺貸款按關注類貸款增提減值撥備。
中行還有意在年內將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余額下降一定的百分點,并將相關指標分解到了各分支機構。該行去年按照自身口徑統計的平臺貸款余額占比約為12.9%。
"在貸款規模偏緊的情況下,偏重、偏長、偏大的信貸結構隱藏較多風險。按照經濟增加值衡量,未必有多少效果,所以我們對平臺貸款較為慎重。"工行江蘇分行一位副行長透露,工行一直要求貸款要逐筆落實到項目。
交行也要求任何貸款超過去年余額的,必須逐筆報總行審批,區縣以下全部停止貸款發放,不再繼續提款。該行江蘇省分行有關負責人還透露,他們內部在統計和管理中,將土地儲備從平臺貸款中劃出來,與房地產行業的相關貸款一起進行管理,并逐筆報總行審批。
交行還對于形形色色的融資平臺做了區別對待,涉及地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平臺予以嚴控;對于鐵路行業及一線城市的輕軌等項目予以支持,但對二線城市則慎重考慮。
目前,大行地方分支機構對融資平臺貸款常常欲拒還迎,甚至不時會與總行討價還價。比如,一些分支機構往往不希望把融資平臺范圍標準"框"得太大。"目前各行的認定有差別,希望有統一標準,避免不公平競爭。"多位大型銀行基層負責人均表示。
多位受訪的大行江蘇地方分行負責人均透露,"一枚硬幣有其兩面",由于年內各行都對地方分行進行了信貸規模的分解壓縮以確保均衡投放,也使得分支機構在一些階段面臨頭寸緊張。
他們指出,一些去年授信但未提款的項目,可能未必能夠拿到后續貸款;在規模有限的情況下,銀行必然要放棄一些收益較低風險較大的項目。
"這部分項目前期已經投入開工,一旦資金鏈斷裂,后期可能出現無法還款的問題,下半年或者明年年初可能出現不良上升。"交行江蘇省分行一位負責人直言,盡管當前的不良率可控,但后期反彈壓力不小。
"孩子已經生下,不能掐死。"上述負責人如是說,他建議后期政策給予一個緩沖期。
政策變數
雖然銀行針對融資平臺呼吁出臺統一的"游戲規則",但對于如何看待 "地方政府和人大所開具的擔保函"有效性上,銀行卻有保留看法。
比如,江蘇銀行業人士認為,鑒于該省的誠信環境較好,不少當地銀行分支機構更愿意相信,"政府不會亂來,出了問題更不會置之不理。"他們表示,當地的融資平臺貸款,近一半有土地抵押,同時還兼有人大預算的擔保函,所以相對于有雙重保險。
一位基層信貸人員說出了不少地方分支機構熱衷于融資平臺貸款的重要原因:"不少政府都是根據給平臺的貸款情況和比例,分配其財政存款在各家銀行的比例。在存款立行的情況下,銀行必然要與地方政府做些利益互換。"
不過,江蘇當地銀行業人士也有所擔心,在一些地方財政實力較弱、政府誠信環境不健全的地區,"擔保函"的風險不容小覷。
另外一個令銀行頗為擔心的問題是,一些財政實力較好的區域,項目自有資金的前期到位比例相對較高,但仍面臨政府抽走資本金的風險。比如一個融資平臺項目原定兩億元,政府出資四千萬元,其余貸款融資,等再次貸款后,政府就可能將自身出資部分挪走。
"為了規避這一現象,中行江蘇分行規定,不得在項目貸款審批到位后,抽走或減少政府出資,否則視為違規。"中行江蘇分行分管風險的副行長黃建忠介紹。但這類舉措也受到了一些資質較好的平臺項目出資方的抵制。
另一家大行地方分行的負責人直言,更需要關注的是,政府的資本金是否有合規手續,是否僅僅反映在賬面。
"監管部門力推的'三辦法一指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項目融資業務指引》)防止貸款挪用,就是對癥下藥。但能否執行,挑戰可想而知。"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表示。
此外,商業銀行的融資平臺貸款同時還面臨著當地政府政策多變的風險。一家大行地方分行副行長坦承,一些融資平臺項目的經營權、收費權一旦發生變化,項目就會面臨很大風險。
"省政府一紙文件,就會決定一些項目的生死。過去不是沒有發生過。"上述副行長如是說。
另外,銀行也普遍關注土地和房地產政策的變化。"土地拍賣回籠款,占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大,一旦地產行業受影響,政府財政收入也必然要受影響。房地產和土地價格下跌較多,則地方融資平臺會有大的風險。"工行江蘇省分行一位副行長直言不諱。
本刊記者 霍侃 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