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晏耀斌 北京報道
“國十條”后,備受期待的地方房價調控實施細則出臺并不順利。
被認為有示范意義的北京,4月28日傳出當日上午公布京版樓市新政。如若成行,這將是第一個緊跟中央政策的大型一線城市。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直到當天晚間依然未見有消息公布。
《華夏時報》記者在當日向北京建委知情人士求證時,得到的答復是:并無此事。隨后,北京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公開辟謠:4月28日發布細則的消息源自北京市住建委委員、新聞發言人徐志軍所持的“正在抓緊制定北京市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的觀點。
但僅僅過了兩天,4月30日下午,剛剛辟謠的京版樓市新政卻又突然出臺,內容除了增加供給、加大保障力度外,在抑制需求環節首次明確個人售房在計征稅款時的限制,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限購上的表述是“同一購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購一套商品住房”。
房地產人士分析認為,北京在限購套數上一步到位,將給即將陸續出臺的其他地方細則做出表率。
京版的示范意義
京版調控新政的最大意義就在于示范。
“作為首都,北京要綜合實際情況,其出臺的地方細則具有示范效應。”我愛我家副總經理胡景輝分析認為。這與本輪房地產調控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極度吻合。
面對瘋漲的房價,國務院4月17日公布的《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又稱“國十條”)中特別指出:對穩定房價、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不力,影響社會發展和穩定的,要追究責任。
這意味著,維護房價穩定已被納入黨紀國法的考核體系!耙呀洺隽朔康禺a領域,中央政府在調控房價上不惜動用行政手段!币婚_發企業總經理如是評價。
但作為北京,則是今年第二次出臺房地產調控細則。
由于房價漲速過快,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中央相繼出臺的“國四條”、“國十一條”,各部委陸續出臺的文件、措施,開啟了金融危機之后的第一輪房地產調控。
在全國兩會前即2月23日,北京市政府下發“京版十一條”,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費,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當時北京的房價已經到了畸高的水平,其核心區域的房價和市民的收入比達到22∶1,已明顯高于東京等其他國際大都市,而且北京等城市的住房絕對價格水平已超過了美國、日本。
“京版十一條”被解讀為囊括了“國十一條”涉及的所有內容,其中包括增加供給、清理優惠政策、打擊投機、規范市場秩序等。
然而,兩會剛一結束,北京立即出現三個地王,繼而引發北京乃至全國房價的新一輪暴漲。隨后,中央相繼出臺更為嚴厲的調控措施。從4月17日國務院公布“國十條”授權地方政府有權“限制購買”,再到4月19日住建部下文“未取得預售許可項目不得以認購等方式收取費用”,重磅炸彈連續拋出。
“接下來主要靠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臺相應政策!北本┐髮W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陳國強表示。
作為房價調控的重點城市,北京成為關注的焦點理所當然。上述知情人士對記者解釋稱:“仍擔心承擔過大的壓力。”
尺度嚴厲 執行存疑
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北京不愿意過早公布調控新政的原因和不會在“國十條”的基礎上有多大突破有關。
據分析,京版調控新政會嚴格執行“國十條”的規定,即加大差別化信貸、稅收政策執行力度,遏制投機性炒房行為以及購買第二套、第三套房關于貸款和許可方面的限制性規定,這一點也得到北京市建委相關負責人的公開承認。
記者翻閱北京新出的十一條看到,在抑制需求上,一是嚴格執行首套及二套住房貸款首付款比例和貸款利率的要求;二是暫停對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以及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市居民發放貸款;三是采取臨時性措施限定新購房套數,規定自本通知發布之日起,暫定同一購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購買一套商品住房;四是加強對房地產開發和個人售房的征稅管理。在增加供給上,今年政策性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70%,其中政策性住房建設用地占全市住房供地50%以上等。
一位接近官方的開發商表示,恐怕實施中難以突破,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很難在調控上把握度。“松了,既起不到調控的目的也無法和中央保持一致;過于嚴厲,則擔心房地產量價齊跌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
一邊是中央的利劍,一邊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地方政府左右為難。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表示,“國十條”新政特點之一就是將控制房價的任務交給地方政府。下一步,省級政府要與住建部簽訂責任書:第一份責任書是穩定房價的;第二份責任書是保障房建設的。
而在“國十條”出臺后,住宅交易量的萎縮也讓地方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擔憂。“一旦需求和投資被過度限制,房地產企業很可能會重新上演2008年不投資、不開工,土地賣不出去、市場供應萎縮的情形!鄙鲜龇康禺a開發商認為。
從不久前出臺細則的青島來看,青島的“十四條”在調控力度和操作性上均沒有突破“國十條”。比如在如何限購家庭第三套房、社保證明和完稅證明如何提供的操作上,并沒有更多的細節要求。
據《華夏時報》了解,其他省份更多持觀望態度。“出臺細則很容易,關鍵在于執行。”陳國強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