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叩問中國樓市”系列評論之四
房價上漲的原因很簡單,需求大于供給,或者供給小于需求。
影響需求的有長期因素,例如城鎮化、婚齡人口的增加、收入的提高。城鎮化和人口的變化緩慢,收入的增長大致與GDP同步,即每年8%到10%,這三個長期因素都很重要,但不能解釋房價在短期內的暴漲。
決定需求的短期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貨幣供應。2009年廣義貨幣M2增加了27.7%,同年名義GDP僅增長6.7%。用通俗但并不嚴格的話講,實體經濟不需要那么多錢,多余的20個百分點的錢去哪里了?樓市和股市。就像給病人輸血,一旦超過了身體的需要,必然會在臉上、腿上、臀上鼓起包來,經濟學上稱為“泡沫”。
多余的錢主要通過貸款進入樓市,不僅按揭容易借了,地產商的開發貸款不成問題,而且貸給工業企業的錢轉化為企業的盈利和你的收入。收入增加了,“購房需求于是上升。請注意,增加的收入并不是企業和你創造的價值,而僅僅是央行印的一堆紙,經商業銀行轉交給了你。隨著貸款、鈔票的泛濫成災,地價、房價扶搖直上。
貨幣超發對購房需求的影響還有另一渠道,雖然是間接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直接效應,那就是通脹預期。發了這么多的票子,通脹是早晚的事,百姓為防儲蓄貶值,紛紛提出存款,購買實物資產。能買到的實物資產除了黃金,就是房子,房價豈有不漲之理?
再看供給方。
對短期供給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2007年的宏觀緊縮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面對需求的下降和資金鏈斷裂的危險,地產商不得不縮小開發規模,導致09年的供應不足。誰也沒有料到,09年的貨幣供應會在幾個月內放出天量,而房地產開發卻需要時間,供給不可能立即跟上。貨幣刺激的需求狂飆得不到滿足,巨大的購買沖動全都宣泄到價格上。
有人說07年的宏觀調控過急,力度過大,其實不然。早在05、06年,經濟已有過熱征兆,那時就應適當緊縮。但那時GDP掛帥,遲遲不動。到07-08年之交,眼看CPI通脹奔著兩位數去了,才慌忙投下猛藥,不料08年下半年趕上金融危機,于是又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
樓市如同股市,需求越旺盛,賣家越是惜售。隨著供應日趨緊張,開發商被拎出來當靶子,就像“看病貴”被歸咎于醫生收紅包一樣。開發商為何捂盤?道理和農民在歉收年囤糧完全相同———預期價格還會漲。為什么看漲?開發商算準了,在通脹的壓力下,買房子是居民儲蓄保值的最佳方法。這就又回到了貨幣超發和通脹預期,通脹預期一方面刺激了需求,另一方面減少了供給。
要讓房價降下來,也無非兩條路,增加供給,降低需求。可在當前的環境下,不具有操作性。具體的原因,我們將在明天分析。
□許小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