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旱災、洪澇、高溫、寒冷等各種類型的極端氣候事件陸續侵襲中國大江南北,異常氣候對整個國家的沖擊波正在逐年遞增。
2003年,曾有一份美國的研究報告這樣預測: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后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國 “南澇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時候可能變成“北澇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同時,夏季風可以為中國帶來降水,但也會引起負面效應,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嚴重。由于水汽蒸發冷卻作用的降低,會引起寒冬延長,夏季高溫增加。
回過頭來看,這份報告堪稱史上最精確的氣候預言了。自2009年7月以來,西南陸續遭遇百年不遇的罕見旱災。據云南省政府統計,2010年云南省小春播種面積(其中糧食1770萬畝),受災面積3148萬畝,占已播種面積的85%,絕收超過1000萬畝。西南地區的干旱正在四川、重慶、廣西和貴州等地。溫家寶總理親赴災區視察,其蹲在龜裂的土地上一言不發的照片震撼人心。
這場大旱或將造成全局性的影響。首先,干旱首先對糧食供應產生沖擊。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承認,盡管仍有“回旋余地”,今年西南地區的旱情對夏糧生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其次,糧食的大范圍絕收,不僅導致糧食供應的減少,還將沖擊“靠天吃飯”的農民的收入。在面臨通脹危險的2010年,農業收入的銳減,將嚴重影響農民的生活和生產積極性。
更為嚴重的是,云南、湖南許多農村地區因為干旱而造成飲水困難,直接挑戰當地農業居民的生存。收入的銳減和飲水困難造成的生存困境,極有可能誘發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將嚴重影響西南農村地區的穩定性。
實際上,這場大旱也只是氣候變化的冰山一角。自2008年的春運雨雪災害開始,雨雪、旱災、洪澇、高溫、寒冷等各種類型的極端氣候事件陸續侵襲中國大江南北,黃河內外。異常氣候對國家宏觀經濟、社會穩定的沖擊波正在逐年遞增。
如何應對極端氣候事件,將是對政府能力的嚴峻考驗。安邦首席研究員陳功分析指出,異常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損害,很可能會超過汶川地震的損失。他認為,旱災問題的核心是環境承載力出現了嚴重問題,西南地區的環境與資源承載力,已無力承載現在的人口和城市化水平。
氣候異常也將對宏觀經濟政策產生沖擊。陳功認為,國的決策部門必須在戰略上關注如下問題:中國資源、環境與人口的真實狀況到底如何?有哪些重大的不可持續的風險?中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否足以支撐現有方式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國在戰略上定位于“世界工廠”是否仍然合適?中國是否應該立即調整經濟資源配置重點,從對外轉向對內?
正如識者所言,可以預料的是,最困難的時刻尚未到來,隨著各地小水庫的逐漸枯竭,雨季前的最后兩個月將更加難熬。在經歷了雨雪冰凍、汶川大地震等災害后,面對旱情我們能否應對的更好,仍需各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