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劍鋒
近來,央企頻造“地王”備受爭議。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昨日表示,“地王”是招拍掛制度的必然產物,不管是誰最后拿到土地,都會成為“地王”。
邵寧是昨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會議間隙對媒體作出上述表述的。
2009年至今,各地“地王”不斷涌現,業界有觀點認為,以“價高者得”為核心的土地招拍掛制度是產生“地王”的直接原因。兩會期間,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也建議改革現行土地招標制度。
不過,邵寧認為,招拍掛制度是個好制度,“因為它是透明的,是陽光的,是競爭性的。它可以防止暗箱操作,可以防止腐敗”。
國土部土地利用司司長廖永林近日也在一次通氣會上表示,招拍掛并不決定土地價格的高低,雖然2009年出現了許多“地王”,但2008年同樣采取招拍掛方式卻有很多地流拍或以底價成交。
邵寧認為,“地王”現象的直接受益者是地方政府,但“這不是壞事情,關鍵是這筆收入用到哪兒去”。
邵寧表示,要堅持招拍掛制度,讓政府取得土地收入。同時,要求政府把大部分土地收入用于為低收入者建房,形成利益轉移和再分配,“關鍵是政府的一部分收入要轉移到為低收入者建房”。
不過,面對炙熱的“地王”現象,相關部門也正在采取新的舉措,以研究和改善土地招拍掛制度。
全國兩會期間,國土部部長徐紹史即透露,國土部正在和一些地方政府做一些探索,采取更多的評價方式,招拍掛制度還要不斷完善,按照“國十一條”的思路,以后不一定完全是價高者得。
兩會后接連出現數個“地王”的北京,也在19日出臺新政,改進土地交易方式,控制非理性土地競價,將設立地價合理區間,增加配建保障性住房和承擔公益性設施建設等要求作為土地競買條件,不只是以“價高者得”。
在央企連奪數個“地王”之后,3月18日下午,國資委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按照國資委要求,除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外,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正在加快重組,在完成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后要退出房地產業務。
邵寧在昨天的論壇上也表示,中央企業進行非主業投資,的確需要國資委批準,但只是管“方向”而已不批項目。
邵寧表示,國資委現在對中央企業的重大投入是按照主業和非主業分別管理。主業投資不需要國資委批準;而很多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同時需要進行非主業投資,國資委對此放行的標準是是否轉型和強化主業的需要。
而實際上這只是國資委對此前政策的一次重新確認和強調,根據國資委此前已經開始推行的EVA(經濟增加值)考核體系,非房地產主業央企如進行房地產投資,這項考核得分將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