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李明思報道
近日,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再一次強調要把保持糧食總產在1萬億斤以上作為我國糧食生產的一個底線。當回答“還有沒有必要再實現1萬億斤的目標”問題時,危朝安講到了面臨的困難,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但從全國供求情況來看,卻是一個緊平衡。
去年,我國糧食實現了“六連增”,連續三年達到了目標。但由于保持糧食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資源的約束、災害的影響比較嚴重,特別是我國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難度相當大,但又必須立足國內來解決糧食的基本自給,所以保持糧食的穩定發展為重中之重。
近期,農產品現貨價格的穩步上走,從2月CPI各權重漲幅來看,食品價格上漲6.2%,非食品價格上漲1.0%;消費品價格上漲3.0%,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7%。可以看出食品在CPI的上漲起到了明顯的引領作用。從CPI本身構成來看,以糧食等生活用品的價格為主,業界認為中南干旱有助一臂之力之結果。
從去年“寒潮天氣”和持續至今的“中南大旱”,由于春耕生產即將展開,受旱地區近期仍無有效降雨開始變得不容樂觀。截至3月10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9,215萬畝,重災地區大部分小麥、油菜、洋芋等作物枯死,部分受災地區糧食絕收已成定局。農業部還召集了云、貴、川和廣西、重慶五省區市農業系統負責人召開了抗旱保春耕工作座談會,應對中南等糧食產區因氣候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嚴重影響。同時,北方地區旱情已經露頭,東北、華北、西北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比較突出。
針對此情況,業界猜測或將引發糧價反季節上漲,而市場擔心的通脹預期也許會提前實現,主要體現方式就是在糧油等的上漲之上。
多年來,我國市場物價水平的漲跌都與糧食價格的漲跌有直接關系,糧食價格上漲成為我國幾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動因。
中國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認為,由于中國糧食連續多年豐收,價格上漲壓力不大,今年不會出現CPI增速達5%以上的惡性通貨膨脹。
由于糧食增產將保證糧食價格在合理范圍內的波動,連續6年的穩定豐收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在當前形勢下更是有助于減小對未來的通脹預期。
危朝安也并不否認氣候確實對今年的夏糧生產造成一定影響,鑒于這種影響,他表示今年春管抓得比較早,在立春之前又進行了全方位的動員及部署。各麥區抓好春管積極性,還有時間和回旋的余地,有信心夏糧能獲得好收成。
“中南并非糧食的主產區,對我國糧食的總產保一萬億斤以上并無太大影響,每一年我國都有自然災害的侵襲,但是都內部消化了。每年糧食總產還是在向上攀升,譬如,對于小麥主產區而言,只要補救及時,氣候并非影響小麥單產的主要因素,2009年的秋冬連旱可以說明這一點,中南干旱還需根據實際來進行彌補,調整種植結構和搶節令等,實現糧食總產量保持增長目標。”國家糧食局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官員對《中國產經新聞》的記者說。
國家糧食局聶振邦局長也撰文表示,商品周轉庫存有所下降,北糧南運格局日益突出,暢通糧食流通渠道和加強產銷銜接的任務繁重,糧食庫存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還需進一步優化。
據悉,全國有13個糧食主產省區(糧食調出省9個、自給自足省4個),其糧食產量占全國產量的70%,商品糧數量占全國商品糧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