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張偉平委員做客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兩會直播間”,暢談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問題。
過去幾年里,進入張偉平院士視野的學術腐敗還真不少:上海交大“漢芯事件”,浙江大學李連達院士抄襲風波,武漢理工大學校長被指論文抄襲……
作為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葛劍雄也親自接待和處理過不少關于學術腐敗的投訴。在他看來,“學術腐敗行為已經演變成了‘癌癥’。”
張偉平院士甚至認為,這種潛移默化的風氣,比癌癥更可怕。他舉例說,前不久,浙江杭州有人花了筆錢,得了“國際最高獎項”,傳為笑談。花錢買個小榮譽,有的人不會意識到這是違規。但這種事情做多了,就容易上升為學術不端。
葛劍雄指出:“從學術腐敗的角度來講,涉及的層面越來越高,手段越來越卑鄙,而且往往出來以后有‘掩護’的——任何院士、校長如果論文剽竊或者作假被發現,都會推給學生。”
另一種“掩護”來自更高層,藉此,個別學術腐敗分子即使被人揭發,也過得逍遙自在。
談到學術腐敗的成因,葛劍雄說,學術腐敗是跟社會腐敗相關聯的,學校畢竟不是象牙塔。
此外是制度上的不合理。葛劍雄算了一筆賬:我國每年差不多招收近5萬名博士,每名博士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這就是10萬篇,而且“教師也要發,領導也要發”,學生就只有找雜志的增刊,花錢買版面。
在制度層面上,葛劍雄認為,目前國家和社會對學術界提出了過高的目標,又把過高的目標跟單位的榮譽、地位、資助和官員的升遷,通通聯系在一起。
在應付一些上級部門的評估時,很多學校提交的材料里都攙著水分。葛劍雄聽一些老師私下說過,“沒辦法,學校說了,如果大家不這樣,那我們學校就要被淘汰”。
10年前,葛劍雄在復旦大學擔任歷史地理所所長,時常感慨自己有些“雙重人格”。“作為教授我堅決反對學術腐敗,決不妥協,但是同時我又擔任所長,作為所長我不得不向現實投降,因為不僅是為了我,還為了我的同事和學生。”
“官本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張偉平院士說,一些人當官以后,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明明不參與學術研究,卻愿意署名或者“被署名”發表學術成果,學術腐敗就誕生了。
葛劍雄指出,當權力進入學術,就容易滋生腐敗,比如有人一旦被提拔為副校長,馬上就成了教授,似乎官越大,就表明學問越高。
學術規范教育的缺乏,也是學術腐敗的一個成因。前幾年,葛劍雄收到的碩士、博士論文,經常沒有寫明學術史,而且不寫清楚這個領域前人做過什么,“關鍵是導師沒有教。”
到底有沒有一劑猛藥,能夠遏制學術腐敗
張偉平院士認為,沒有什么猛藥可以根治。根源不在學術腐敗本身,而在整個大的環境。“大家都這樣,如果自己不抄就會吃虧。這個時候如果下藥治一兩個人可以,但治理好整個大環境是很難的。”
葛劍雄則開出了一些“常規藥”,如權力的陽光化,真正的自主辦學。
葛劍雄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議,在普遍的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的基礎上,設定一個期限。這個期限以前,除非有人追究法律責任的學術腐敗問題,一般不予追究。讓大家把以前的個人簡介和學歷、學位里的水分去掉,從以前的陰影中解脫出來,使大家干干凈凈,“關鍵是今后要從嚴”。
“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只蒼蠅就可以壞掉一鍋好粥”,張偉平院士用兩句俗語總結學術腐敗的根源與現狀。他建議年輕人把眼界放遠一點,與國際接軌,不要為了蠅頭小利而走偏。
“已經到了需要全國一起來整頓學風的時候了”,葛劍雄說,全社會都要承擔起責任,年輕的科研工作者需要自重、自尊,“你在勤勤懇懇做,大家是會承認的”。 (記者 雷宇 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