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03年第一次登上胡潤百富榜、三年后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首富,再到兩年后遭遇滑鐵盧以及2009年重返富豪榜前茅,張茵在“七年之癢”中劃出了一條“N”型曲線。在其耀眼的成功背后,她與中國本土企業家的行事方式極其相似,是一個強勢管理者,但不愿拋頭露面,缺乏與公眾互動的能力。
如果你在2008年10月底買入了代碼為02689的港股,然后于2009年12月初賣出。你一定是個遭萬人嫉妒、偷著樂的家伙。
因為一年多的時間里,從近0.7港元到逾14港元,它翻了整整20倍。
這一股票是玖龍紙業,沒錯兒,就是2006年制造出“中國第一位女首富”——張茵的那臺“機器”。在今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100周年之際,CNN推選出亞洲最具權力的8位女性,來自中國的“紙業女王”張茵榮登榜首。
“麻涌鎮的不少村民去年都買玖龍的股票呢!”今年3月2日中午,53歲的張茵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她穿著白襯衣、黑色毛背心、綠色羽絨服,與2008年底全球經濟陷入泥潭的焦灼以及不久后父親去世時的悲慟相比,如今的張茵和她的股票一樣神采奕奕。
麻涌鎮位于東莞市,是玖龍紙業大陸總部所在地。這是一個人口只有10多萬、且外來人口近半的“小鎮”,2009年利用外資額卻達2.5億美元,小鎮紅人張茵更是以330億元身家重回胡潤百富榜前茅。
從“第一位上富豪榜的東莞企業家”到“廢紙女皇”,從“兩會炮手”到“血汗工廠女老板”,抑或今日甚為時髦的“低碳富豪”,張茵從進入公眾視野那天起,就開始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
她腳跨中西,其成功緣于在美國發現了廢紙生意,并巧妙地利用了南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但在其耀眼的成功背后,她與中國本土企業家的行事方式極其相似,是一個強勢管理者,但不愿拋頭露面,缺乏與公眾互動的能力。
“我不習慣抄近道”
當玖龍走出泥潭,業績節節攀升,眾投行與投資機構紛紛找到張茵,給出一份份的并購方案,結果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碰了一鼻子灰。
“我們絕不能上什么富豪榜。”2003年10月3日,玖龍公司收到胡潤發來的關于核實張茵財富數字及相關信息的郵件后,張茵的第一反應是——焦慮、勸阻。
這種情緒并不難理解。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位東莞企業主進入過富豪榜,東莞這個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二線城市之一,從來都籠罩著一件神秘的面紗。藏富于民一直是它的一大特色,它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地市級城市前茅(2009年GDP近3800億元),但人們卻很難看到所謂的“富豪”或“企業家”主動出沒在形形色色的論壇、峰會或是鏡頭前。
第二天,張茵托丈夫(玖龍集團副董事長、行政總裁)劉名中回復胡潤。郵件是用中文寫的,口氣甚為含蓄:“貴公司關于中國大陸百富榜的傳真收悉,非常感謝。經研究,有關貴公司要求敝公司給予答復的內容,我公司不考慮出版。謝謝!”
胡潤沒有回復,張茵心急如焚。10月6日深夜,以為胡潤不懂漢字,張茵敦促劉名中給胡潤又發了一封英文郵件:“……如果沒有經過我們同意擅自發布關于我們的任何信息和數據,那只好對簿公堂了。”
胡潤最后“辜負”了張茵,張茵以25億元的財富排在2003年胡潤百富榜第17位,這是她第一次進入公眾視線。
不過當時鮮有人關注她,因為那一年的首富是32歲的青年才俊丁磊。直到2006年她也“晉升”為首富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原來張茵不是“黑馬”,亦非“土鱉”——她1985年懷揣3萬元跑到香港撈世界,3年后在東莞建立自己的工廠(東莞中南紙業),1990年又跑到美國創始美國中南公司,一中一美,倒買倒賣,搞得有聲有色。成立玖龍紙業是1996年,第一臺機器就是20萬噸的年產規模,到現在已是東莞、江蘇、天津、重慶四個基地,逾800萬噸的產能了。
“她總是風風火火,沖勁十足。”一位玖龍的職員說。1990年前后紙業市場規則混亂,這成為她異軍突起的契機。而她從創業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20年中雖多有磨難,但整體而言順風順水,這從另一方面又加固了她偏執的脾性。
中國經濟最瘋狂年份之一的2007年,似一場近乎癲狂的盛宴,眾上市公司股價升天,萬馬奔騰,有人揶揄彼時的公司“沒事兒就融點資”——個中心態有二:一為趁熱打鐵,一為未雨綢繆。這一年,A股市場融資額超過8000億元,與港股市場旗鼓相當。
在這一年中,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的玖龍紙業,只是發行了兩期4億港元的短期融資券。“我們當時并不缺錢。”張茵回憶稱。
事實確實如此。2007年玖龍股價最高升至逾27港元,加上銀行授信充裕,張茵雖亦忙著跑馬圈地,但沒人會相信玖龍有一天也會缺錢花。于是,張茵多次對外聲稱不會通過增發或配股融資。
問題是缺錢花的那一天不久就來臨了。2008年底,坊間甚至傳出“玖龍瀕臨破產”的傳聞。張茵先前不搞股權融資的承諾,此時被不少人拿來作笑料,有人稱她“好傻好天真”。。
然而,當今天再回過頭來看當初的舉措時,張茵仍不認為自己犯過傻。在她看來,未來股價可能會更高,“急于圖一時之快而稀釋自己的股權的行為未必明智”,她振振有辭地對南方周末記者稱,“我們(家族)現在還牢牢掌握著玖龍70%的股份呢。”
張茵家族在2009年通過出口轉內銷等策略調整,以及延續之前通過回購公司股票、提前償付部分銀行貸款以提振投資者信心的作法,使玖龍走出了泥潭。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之下半財年盈利超過13億元,相比前半個財年增長了3倍。
于是從花旗到大摩,眾投行像令人愛恨交織的墻頭草,一改先前的看空,重新將玖龍調高至買入評級。由于行業復蘇與并購重組被普遍預期為造紙業的兩大關鍵詞,不少投行與投資機構找到張茵,給出一份份美輪美奐的并購方案。
“結果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碰了一鼻子灰,”張茵說,“我不習慣抄近道。”
不合時宜的偏執
絕大多數時候,舞臺上的張茵表現得與一般的東莞企業家無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埋頭做事,有時喜歡“認死理兒”
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曾說,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對張茵而言,商業上的偏執讓她受益匪淺,但對外交往上的偏執卻使她差點栽了大跟頭。
兩年前,香港一家民間團體發布的一份《2008年首季香港上市企業內地血汗工廠報告》中,玖龍紙業赫然在列。輿論嘩然,張茵大怒。她斥責這一民間組織是“無良組織”,加上后來廣東省總工會的介入,她陷入了更大旋渦中。
這件事讓張茵焦躁的脾性,不愿正視自己、急于反駁批評者的軟肋,一股腦兒地暴露在人們面前。最糟糕的是,彼時已上市兩年的玖龍紙業,竟然沒有一個維系公共關系的部門。“公司一直做的是B2B的業務,所以很少考慮這方面的問題。”玖龍集團一職員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在我面前,張茵哭過。”廣東總工會副主席孔祥鴻說。風波的最終,以張茵合作的低姿態收場。
不過佟劍(化名)并不認為張茵當時真的意識到自己態度的不得體。佟劍是一家大型傳播顧問公司的負責人,“血汗門事件”后他找到張茵,為她梳理各個環節,并最終說服她簽下一紙合作合同,“結果合同執行了一半時,事件平息了,張茵覺得再合作下去意義不大,于是提前終止了合約。”
如今的張茵已不愿提及此事。當南方周末記者和她聊起這一話題,她有意回避,“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她說,“那是一場戰斗,更是寶貴的一課。”
和王石、馮侖、李東生等出生于1950年代的企業家相比,張茵的國際化步伐貌似更早一些——1990年代她揮師美國,是日后對其成功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1996年,張茵的美國中南公司在全美各行業集裝箱出口用量排行榜上位列第四),眼界和胸懷應該更寬廣一些。然而,絕大多數時候,舞臺上的張茵表現得與一般的東莞企業家無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埋頭做事,鐘愛一些“笨方法”,甚至有時喜歡“認死理兒”。這一方面與她所在的行業——制造業有關,更與她執拗的性格有關。
不過,從2008年至今,張茵并非沒有改變。一邊是成立公關部,一邊是搭建成熟的SAP企業管理系統平臺,她開始提“百年玖龍”這一口號,那意味著家族從“企業”到“事業”的理念轉變,和與合作伙伴從“生意”到“朋友”的角色認知的轉變。
盡管現在張茵和她的玖龍重新回到了順風順水的軌道上,再度成為了資本市場的香餑餑。但她當下的挑戰同樣不小。中冶等央企進入造紙業,未來的硝煙無疑將更濃烈。業界驚呼:“國進民退”向紙業襲來。
張茵顯得甚為坦然。她稱“國進民退”不足懼,專注度和靈活、快速的反應能力是玖龍的兩大法寶。“我現在不向朋友推薦玖龍股票,且看五年后玖龍的發展吧!”張茵嗓音提高了幾度。
張茵的疲憊有時也會溢于言表。“我其實更看重家庭,”張茵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招聘員工或經理人的時候,首先看的是家庭責任感。”
2010年春節,張茵在國內過春節,小兒子也從美國回來了,在巴西呆了三十多年的公公婆婆首次回到大陸,一大家子濟濟一堂。張茵說,她找到了一種久違了的感覺。上一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