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將焦點都集中在張杰庭“北京房價未來達4萬”的說法時,他所發出的另一個重要聲音,卻少人傾聽。
本次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錫華實業投資集團董事長、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張杰庭繼去年之后再提中外合作辦學方面的提案。
在這份名為《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向縱深發展》的提案中,他呼吁教育部能夠重視中國目前“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的現狀,盡快“開閘放水”,以推動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
張杰庭自稱是全國政協中“企業家進入教育組的第一人”。他在上個世紀90年代即投身于教育領域,開辦了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目前涵蓋了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及大學各個階段。
中外合作辦學“開閘”
《21世紀》:今年全國“兩會”,你有一個提案再次涉及中外合作辦學的內容。記得去年兩會上你也就這個問題寫過提案?
張杰庭:是的。去年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研討會上的問題集中起來寫了9份提案,主要針對目前民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平等政策的問題,其中就有涉及到中外合作辦學的。
會后,從提案回復情況看基本上是所問非所答,沒有什么實效性的結果。
后來,我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郝如玉校長聯名給國務院負責教育的主管領導寫了一封信談這個問題。兩周后,主管領導親自找我談話,為時1小時20分鐘。又過兩周,該領導以國務院名義責成教育部就中外合作辦學進行調研。教育部新任副部長郝平隨即召開了四次座談會,第一次就請我過去,與會者包括6位大學校長加上我一共7人,我們就把這個問題做了如實的反饋。不久,教育部陸續批了100多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主要集中在高職階段,這個口子終于給打開了。
不過,高中階段、本科階段還沒有放開。我覺得主管部門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開放的力度,所以就寫了這份《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向縱深發展》提案。
《21世紀》:那么就你所知,目前國內中外合作辦學的情況到底是怎么樣的?
張杰庭:最近4年的時間,教育部積壓了3600多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申請,一個也沒有批。教育部的理由是,要保障“教育主權”。然而,目前的狀況是教育部不批,但各個高校都在私底下辦。甚至有的大學當面表態,反正我報了教育部你也不批,與其我報你不批,不如我該怎么做就怎么做。
但是,現在很多所謂的中外合作辦學都是假的,一般是通過中介公司跟國外某大學合作引進一個項目。不過這些個項目,一是對方課程引進不來,二是對方師資引進不來,雙方只是簽了一份合同,采取“3+2”或“2+2”的模式——咱們成了人家國外高校招生的代理點了。這完全是一種虛假的合作辦學。
我所倡導的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們的大學跟國外大學合作,引進對方先進的師資、課程、專業,這樣的合作辦學才能夠做的規范,才能夠真正幫助到學生。
三年多以前,我們想跟首都經貿大學合作辦商學院,外方合作伙伴是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這所學校在當地非常有名,占地面積是清華大學的15倍。隨后,這個申請到教育部報批,通過了教育部專家組的評審,當時全國就我們這一家過了,不過后來就沒了下文。
全國其他三千多所學校也一樣的待遇,教育部也不說是也不說不是。
《21世紀》:你覺得此前中外合作辦學一直難以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張杰庭:目前國家強調教育是公益事業,可是外方來中國辦學,肯定是盈利性的,但如果外方注冊時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教育部不可能批準。逼得外方只能通過非常手段來獲得利潤。因為人家不可能無償的幫助中國搞教育,這樣反而影響了中外合作辦學。
教育部從審批的第一天開始,其實就是在逼外方走非法獲得利潤這樣一條路,你說這學校怎么辦?
另外,主管部門還有一個觀點,強調要引進國外一流的大學,認為現在外方到中國投資的并非什么國際知名大學,比如說牛津、哈佛。對此我一直有這樣一個比喻,如果沒有現代汽車、大眾汽車在中國搞合資,就不可能有后來的寶馬、奔馳進入中國,這是需要過程的。
一開始就讓奔馳寶馬進中國,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外合作辦學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先引進中檔的學校,最后過渡到引進國外一流的大學,從而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教育供給,以滿足多層次的社會教育需求。
我一直認為,合資企業對于中國企業有什么好處,合資辦學就會對中國教育有什么好處。
教育經濟的貿易逆差
《21世紀》:我注意到,在你這份提案中也提到了“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的問題。
張杰庭:我在給國務院分管領導的信中也提到了。這么多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是貿易順差,唯獨教育經濟是處于貿易逆差狀態,而且改革開放30年來,這個逆差額一直是在持續增長的。
我手頭有一組數據:2008年,國內各類出國留學人員17.98萬人,這其中絕大多數是高中學段、本科段的學歷生,同年來華留學人數雖首次突破20萬人,可學歷生僅8萬人,學歷生出入比2.45∶1。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已經超越2700萬,居世界第一,以OECD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外國留學生占本國在校大學生人數3%標準計算,我們每年招收的留學生可以達到81萬人之多,但招收留學生最多的2008年,這一數字也僅僅達到了上述標準的24.69%。
歐美國家對外國留學生收費是他們本國學生的2~4倍,中國赴外留學的費用要遠高于來華留學的費用,以中美本科段學習生活成本對比為例,一位美國學生來中國留學的費用僅為我國赴美留學生費用的15%左右。
隨著留學人員自費率和學歷生比例的居高不下,以及低齡化留學趨勢的蔓延,還有許多家庭選擇赴國外陪讀或移民,致使我們平均每年約有100億以上美元的巨額外匯因此流向國外。所以,我們呼吁主管部門能迅速開放中外合作辦學這個市場,如果不開放這個市場,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到國外,這就意味著教育領域的貿易逆差也將會越來越大。
《21世紀》:你對于國內合作辦學這塊的市場有沒有一個預估?大概的市場容量能有多大?
張杰庭:我預測,在開始階段不會低于6萬人。因為現在有3000多個正規的項目在等著教育部的審批,一個項目200人,就有6萬人。現在每年將近20萬人到國外讀書,坦白說很艱辛。孩子很孤單,對于家長而言成本也很高。如果國內能滿足這種教育需求的話,我相信很多家長和孩子會選擇留在國內的。我們當初想辦的國際學校,是按照一年500人,四年總計2000人來計算,人均費用當年定在4萬左右,比出國留學還是便宜很多的。這個市場容量,還會隨著政府審批的開放逐漸增加的。我個人認為,市場前景會很大。
另外,中國目前教育對于經濟的貢獻率依然偏低。在很多發達國家,教育與經濟之間其實是互動的。以澳大利亞為例,其教育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已占到了第三位。同樣是100億美金的投入,中國教育對于GDP增長的貢獻率不到3%,發達國家這個數字已達到14%。中國不是教育缺經費,而是教育經費使用率不高,普遍存在著一種資源浪費。
《21世紀》:對于如何盡快通過開放中外合作辦學來降低中國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領域所存在的逆差,你有何建議?
張杰庭:我提出三點建議,一個是將教育國際化提升到國家戰略層次進行統籌和規劃,建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盡快研究制定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綱領性文件,省市級政府也要以直接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為出發點制定出相關的戰略規劃。國際上的一些教育發達國家,比如美、加、英、澳等國都在制定政策和法規,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以搶占巨大的國際教育市場份額。
其次,是全面開禁和批復符合報批規范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明確扶持優秀項目和機構,加快完成復查核準原有的優秀項目或機構。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漸進地開禁和批復符合報批規范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并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優秀的辦學項目和機構,大力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向縱深發展。
第三,我建議為促進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國家可以適當放寬對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限制。
我估計,在兩會后主管部門在這方面會有新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