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
始于2008年9月的格力“廢標門”,作為最大“受害人”的格力至今沒有偃旗息鼓的意思,繼在今年廣東的兩會上董明珠向汪洋告狀之后,格力對于天河區法院駁回其起訴的行為亦提出了上訴,而隨后爆出的“世界品牌”欺詐風波讓這起政府采購案件添加了新的佐料。
如果就這樁公案本身而論,無論就爭議的事實和標的乃至于“操作手法”,在各地政府采購的諸多案件中,不過一起毫不起眼的普通招標事件而已,稱之為“門”,的確有夸大其詞之嫌。但是,如果將其作為扭轉我國政府采購中種種不透明的里程碑事件來考量的話,其制度標本和價值不容小覷。
從格力與廣州市財政局爭議的焦點看,格力認為自己的1707萬元的最低報價比最后中標者2151萬元的報價足足低出440多萬元,在其產品質量亦得到公認的情況下,讓價高者得的結果難以服眾,圍標串標嫌疑明顯。其總裁董明珠更是在廣東的兩會上公開“質疑”,稱某些政府采購“只選貴的”,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而廣州市財政局亦高調回應,認為在評標過程中,專家認為格力對招標文件星號條款沒有實質性響應,格力的招標文件從形式上并不符合招標邀請,從程序而言,格力出局合法合規。
很顯然,作為當事人的格力和廣州市財政局,對于各自的主張都有十足的證據,一個堅持價格優勢,一個強調“程序正義”,但無論如何,對于一個公開的招標程序而言,透明和公正是其不二的終極價值和生命。對于格力“廢標門”,評判其是非曲直的關鍵也在于考察程序是否公正和透明。應該說,這個事件爭議至今,焦點非常明白,但很遺憾的是,盡管廣州市財政局態度強硬,但對于格力質疑的程序問題,并沒有給公眾一個滿意的回答和交代,特別是在政府招標“程序公正”的理解上,廣州市財政局更是有“強詞奪理”和難以自圓其說的硬傷和嫌疑。
舉凡各國的政府采購制度,其大多通過招投標等一系列制度和程序的初衷無非兩點:一是杜絕政府采購行為中的腐敗,二是通過招投標,以較低的價格獲取服務,為納稅人節省資費。我們知道,我國的政府采購制度自2003年建立,在具體的操作程序上,迄今缺乏一個可以確保公正與透明的操作性的制度細則,乃至于在政府采購中形成了一個由采購方、專家、代理機構、公關公司圍繞政府采購的招投標的龐大利益尋租鏈條,無論是參與招標的企業,還是評審的專家,在整個政府招標過程中都有自身的收益,在這個巨大的利益鏈條面前,國家設立的為確保政府采購公正的種種制度設計都形同虛設,集體決堤。格力“廢標門”引起關注的關鍵正是在于,現實中存在的潛規則已經嚴重損害了政府采購招投標的公信力,讓民眾對于很多政府采購項目都難言公正。拿格力“廢標門”而論,對于格力的質疑,廣州市財政局表示政府采購評標專家庫約有3200人,主要通過個人推薦和單位推薦的方式形成,每個專業小組最少不少于50人。當有評標項目的時候,通過電腦隨機選取。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沒有任何“瑕疵”。不管廣州市財政局如何的理直氣壯,恐怕很難為中標者比格力貴440多萬元這個結果做任何正義的注腳。程序正義不是一個形式,不能因為文件中的一個標點符號,或者一些微不足道的瑕疵,而讓本來可以確保公共利益的投標者出局,沒有實質正義,所謂的程序正義就是無源之水。
格力“廢標門”如果說有價值和意義的話,則其最大的價值就是推動我國《政府采購法》的進一步完善和進步。令人欣慰的是,2月26日,廣東率先出臺了我國首部地方性政府采購法規——《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辦法》,將于3月1日開始實施。其中規定,對政府采購有異議可申請廢標。很顯然,這種制度上的進步,不能不說是對格力“廢標門”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