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毅
經歷了兩輪氣荒困擾的中石油,眼下已將建設大型儲氣庫群,定為防范未來氣荒、提高天然氣調峰能力的首要“法寶”。
2月24日,中石油副總經理廖永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在‘十二五’期間(2011年至2015年),中石油規劃了10座儲氣庫,工作氣量達到224億立方米,分布在氣源所在地和消費中心,以及大型骨干管網周邊,包括華北、新疆等地。”中石油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商,產量約占我國天然氣產量的八成。
反思氣荒
2月24日,由中石油承建的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在投入運行五年后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竣工驗收委員會認為,西氣東輸工程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中首先付諸實施和首批竣工投產的項目之一。它的建成具有重要的顯示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中石油副總經理廖永遠認為,“西氣東輸管道工程作為全國天然氣管網的骨干工程,為后續建設的陜京二線、中亞天然氣管道、西氣東輸二線等大型管道建設提供了諸多技術儲備和管理經驗。”
目前,西氣東輸全線下游分輸用戶已增至124家,管輸商品量由2003年的0.43億立方米,增至2009年的186億立方米。
雖然西氣東輸管輸商品量大增,但由于近年來天然氣市場需求猛漲,2009年年末卻依然出現了氣荒的不利局面。在對氣荒進行反思時,包括儲氣庫在內的調峰能力薄弱,成為了外界質疑的焦點。
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介紹,我國天然氣地下儲氣庫建設起步較晚。上世紀70年代,在大慶油田曾嘗試利用氣藏建設儲氣庫。隨著陜京天然氣長輸管線的建設,為保證京津冀地區的安全供氣,于1990年代初開始研究建設地下儲氣庫。
但這位專家也表示,隨著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對天然氣需求的日益增長,環渤海地區已建的六座儲氣庫已經難以滿足該地區的調峰需求,亟需建設新的儲氣庫以保證調峰,京58儲氣庫正是因此而建。
據廖永遠介紹,“十一五”期間已經建設以及建成的儲氣庫包括大港儲氣庫群(包含6個儲氣庫,儲備氣量30億立方米,工作氣量20億立方米),以及京58儲氣庫群(3個庫)。今年全面建成的還包括江蘇金壇儲氣庫、劉莊儲氣庫。
但目前,中國現有儲氣庫工作氣量,僅占到總銷售氣量的3%。此前,中國的這一比例曾經達到過3.8%,但由于近兩年銷售氣量增加而下降。
調峰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石油大港儲氣庫群創造了世界上同規模儲氣庫建設的速度之最,也用了7年時間,每年投入都在數十億元之巨。
“儲氣庫建設也有難度,周期一般都比較長。”廖永遠說。
儲氣提速
儲氣調峰能力的薄弱,已經引起了國家能源局的重視。
在竣工驗收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建議,“加快儲備體系的建設,包括建設儲備庫、LNG接收站,增壓站、聯絡線的建設,開拓其他氣源引進渠道等。”
中石油專家認為,我國天然氣的主要流向是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天然氣的主要消費市場集中在我國的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因此,應重點在這些地區統籌規劃地下儲氣庫的建設。
中石油的儲氣計劃已經擬定。2011年至2015年,其已規劃了10座儲氣庫,工作氣量將達到224億立方米。
中石油總經理蔣潔敏日前在西安表示,中石油已決定在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建設120億立方米的儲氣庫,使之成為中國最大且在世界排名居前列的儲氣庫。
“‘十二五’的建設目標實現后,儲氣庫工作氣量將占到總銷售氣量的8%到10%左右,目前不到3%。相較于現有的水平,這已經是很高的比例了。”廖永遠說。
國家能源局油氣司油氣處處長楊雷表示,“目前,國際上儲氣庫儲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能達到15%,但具體情況因不同地區而異。”
一位國家能源局人士稱,國家能源局正在積極為中石油爭取政策,包括爭取補貼等,促進儲備體系的建設。而廖永遠則對本報記者表示,“中石油一直秉承合作發展的理念,在儲氣庫的建設中也歡迎合作方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