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勞務輸出第一大省的河南,漸成為務工主力的新一代農民工開始選擇性就業,他們中的一大批走向二線城市,甚至回到承接了產業轉移的家鄉。
□經濟視點報記者 李 婷
虎年春節剛過,在第一勞務輸出大省河南,許多農民工又收拾行囊,踏上外出務工之路。與此同時,以珠三角為代表的中國經濟增長引擎地區在春節后卻出現嚴重的用工荒,而且態勢愈演愈烈,從東南沿海擴展到內陸省份,從最初的缺技工擴展到技工、普工一起缺。
那么,龐大的農民工群體都到哪兒去了?在企業四處尋工背后,是農民工就業觀念的改變。漸成為務工主力的新一代農民工開始選擇性就業,他們中的一大批走向二線城市,甚至回到承接了產業轉移的家鄉。
作為中國勞務輸出第一大省的河南,在面對用工荒和就業新形勢的雙重壓力下,將如何應對?
現象
用工荒中的“苦”“樂”表情
“空中飛人”尋工記
一個格子花色的旅行包上支著一張約一米高的硬紙牌,上面用紅色的大字寫著:“到東莞每月1400元包吃住”。
這個簡易的招聘攤位,搭在鄭州市二馬路勞務市場內。雇主廖云峰不時與前來咨詢的農民工交流著。同時,他還散發著工廠的招聘傳單,穿梭于長達百米的尋工隊伍中。
“目前廣東招工非常困難,希望到河南有好運,讓我盡快帶60名工人回廠。去年年底,我們就開始在幾家知名招聘網站和職介服務公司發布招人信息,可就是招不到足夠的工人。”面對“用工危機”,2月22日,廖云峰飛抵鄭州,北上尋工。
廖云峰的無奈有其原因:如果到河南再招不到足夠的工人,很可能意味著去年年底接到新加坡的30萬玩具訂單因為“缺工”而泡湯。
“現在,我已放寬了條件,只要有身份證、具備勞動能力的人員都可以。我還提高了工資,去年員工月工資只有1000元左右。”廖云峰坦言,市場用工需求大幅提高,但是市場的人流、供應相反卻比以前減少了,企業只好多給些甜頭,留住工人。
因為“缺工”,月初廖云峰忍痛退回了加拿大的訂單。“如果春節后用工荒依然存在,我們就要大幅度削減訂單了。”他很是苦惱。
而這只是一個縮影。據多家國內媒體報道稱,廣州及鄰近的東莞等城市的農民工缺口約在100萬人。而且,“用工荒”愈演愈烈,已從東南沿海擴展到內陸省份,河南省內眾多生產型企業也在抱怨“人難招”。
“節后,企業用工需求急劇增加,每天我們都要記錄成百上千條用工信息,這在往年是很少見的。”河南省職業介紹服務中心職業介紹部部長崔秀池說。
“據我們了解,企業中更多的是缺技術工,而不是純勞動力。”崔秀池說,求職招工兩難的背后,除工資待遇的因素,崗位供需的結構矛盾也是企業招不到工的重要原因。
職介公司的春天
招工難的現象還在持續,而為企業和農民工就業搭橋的職業中介公司,則在人力資源緊缺中火了一把。
“企業待遇好、工資高、環境佳,才能搶到人。”全國人大代表、“農民工司令”張全收說,“沒想到沿海地區的經濟復蘇會那么快,特別是到了去年年底,90%的企業都復工了,一個廠少則需要幾千人,多則將達到幾萬人,這得要有多少人才能滿足用工缺口啊。”
正月初三,他的人力資源公司就開始從河南老家輸送農民工。“起初只有幾百人,現在每天接待農民工已有上千人,今年,我們有望給用工企業輸送勞務工4萬多人。”張全收說。
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每天找張全收的電話絡繹不絕,不僅有河南當地帶工工頭和他商定帶工外出的時間,也有企業求工、預訂工人的,這些企業多來自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福州、廈門、東莞等地。
“現在是全國性缺工,基本上所有的行業都是告急狀態,我現在苦于河南老鄉過不來,而用工單位則是天天催。”張全收說,由于春運期間運力緊張,一次組織的人又非常有限,他正在想辦法解決。
“現在,我們的生意很火爆,公司帶工工頭已分布到內陸多個人口大省,可謂滿中國找人,只要招到人,就不怕找不到雇主,還能有個好價錢。一些急用工企業給我們多加了10%服務費,甚至有些達到20%。”廣州開發區一家職業中介公司一位劉姓工作人員說。
“從企業的招工信息來看,對新生代農民工需求占據了絕大比例,新生代農民工也已經逐步成為務工的主力,這一現象將在未來幾年更加明顯。”張全收說。
在中國,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出生的在城市務工的農民。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農民工1.4億人,新生代農民工約占60%,他們已成為數以億計的中國農民工的主要力量。同時,“新生代農民工”這一說法在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出現,這一代農民工的身份得到了最高權力的承認。
原因
農民工需求多元化
新生代的選擇
初五剛過,21歲的馮慧莉就開始收拾行囊,準備返城務工。
馮慧莉家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鄉,這里山大溝深,是河南貧困地區之一。
馮慧莉技校畢業后,先后在深圳、廈門兩地的芯片生產企業務工。現在的她染了頭發,穿著時髦,完全一副城市人的扮相。
“對我來說,留在農村已不現實,我已習慣了城里上班、下班、逛街的生活,但要想在城市長期待下去,要具備一定經濟實力。”馮慧莉希望能多賺些錢。
馮慧莉所面臨的現實難題,也在許多新生代農民工身上找到了共性:農村不想留,城市難安家。
這些年青的農民工和他們的父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廣東人社部門將其特點概括為:綜合素質水平較高,就業期望較高,就業穩定性差。
“他們多有一定文化程度,多偏愛餐飲、住宿、物流配送、銷售等行業,集中在第三產業,而對技術含量低、艱苦的基礎性工作缺乏興趣。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多數將務工視為賴以生存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不是農業收入的補充,并希望借此在城鎮安家落戶。”崔秀池認為。
農民工對于低薪、重體力工作缺乏興趣還源于另一方因素──他們的家鄉或二線城市的收入有所增長。
據悉,目前河南省勞動力省外務工月收入平均在1500元,而河南省內平均在1000元,且有上漲趨勢。
“如今,內地省份的工資待遇也在不斷提高,生活成本低,本地企業對于本省農民工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加,這是決定打工者流向內陸二線城市的重要因素。” 崔秀池分析。
他認為,隨著重慶、武漢、鄭州等二線城市的經濟快速增長,就業機會增多,薪酬提升,許多農民工會選擇“回歸”,不再堅持“走沿海打工致富”的想法。
2009年,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曾對1200多萬出省農民工進行調查:有超出30%轉向了長三角和浙滬杭地區,而2008年,這個比例還不到20%。
“農民工就業由原來的以珠三角地區為主,轉變為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以及西部地區,而且這個變化今年將更加明顯”。 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勞務輸出處處長呂志華表示。
勞務輸出大縣的隱憂
已是農歷臘月十一,固始縣黎集鎮方集村村民王樹和依然窩在家里。往年這個時候,他已乘火車南下,到珠三角地區尋工。
對51歲的他來說,在外務工20多年,他人生的主要任務已完成:靠著打工,供兩個孩子念完了高中。“孩子們都大了,壓力小了,父母的年歲也大了,我想回到家鄉打工或是找個項目自己創業。”在外漂泊多年的王樹和已不愿意再到外地打拼。
像王樹和一樣,第一代農民工大部分選擇“回歸”故里。“老一代的務工人員,要么回鄉創業,要么就近打工。由于他們吃苦耐勞,又練就了過硬的技術,很受本地及周邊城市企業歡迎,而當前外出務工的主力成員則多是30、40歲中青年,他們占到務工總人數的70%左右,但新生代的農民工還比較短缺,不到固始縣務工總人數20%。”固始縣勞動保障局外出務工辦公室張峰(化名)說。
外出務工增加農民收入,固始人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僅去年,54萬固始農民工靠打工經商帶回了66億元的資本。
“在相對較好的生活條件下長大的年輕一代,已不愿再像父輩一樣在城里吃苦。憑借父母的打拼,他們在家鄉買房蓋樓,生活得很不錯。”張峰說。
人口165萬的固始縣是河南第一人口大縣,也是全國聞名的外出務工縣。上世紀80年代初,部分農民已走出家門外出打工,其勞務輸出比周邊縣市早出5到10年。
“如果,新生代務工人數繼續減少,固始縣的勞務經濟也將受到影響,這其中有多方的因素存在,除了農民工自身心態因素以外,勞務輸出結構不合理的情況開始凸顯,我們也在考慮出臺一些意見和政策,引導農民工擇業。”張峰說。
透視
勞務輸出第一大省的未來
走與留之間的博弈
“走,還是留”,這是2009年那些經歷金融危機的返鄉農民工過完春節后的一個艱難抉擇。 而今年,他們仍在面臨著選擇,但心態也不再相同。
2009年春節后,36歲的焦作市沁陽縣農民李順福并沒有回到福州——他就近選擇到鄭州一家汽配廠做了一名維修工。
“現在每月都拿到了1300元,再加上一些福利、獎金,最高能拿到1500元,年底老板又擴大了生產線規模,希望跟我繼續簽約,并且提出了漲薪。”李順福滿臉歡喜。
“農民的去與留表面上看是個人的行為,但也和當前河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密不可分。特別是在承接了產業轉移的背景下, 河南籍的農民工將隨著不少企業從珠三角、長三角等地轉移到河南,不用出遠門就能打工。”河南省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牛蘇林表示。
他說,近年來,河南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大省的優勢,發展“勞務經濟”,加強省際勞務協作,擴大轉移就業規模。但當前,河南也處于轉型階段,對務工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當然,就地就業還需經歷一個過程,才能將更多的勞動力留在河南。
勞動力流動的多元,使得地方政府向農民工提供及時準確的用工信息成為應有之義。
2月25日,“2010年全國春風行動”啟動儀式在河南禹州市舉行。
“我們邀請來自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省內外用工企業110多家,將現場接受農民工求職登記、提供創業就業、社會保障等政策咨詢及辦理小額擔保貸款手續。同時,還將由相關部門領導帶隊將用工單位已選招的農民工免費護送到主要用工城市。”禹州市農民工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張干強說。
據悉,河南省2010年春風行動早于全國其他省市一個月開展,截至目前,河南省已開展送工活動50次,舉辦招聘會60場,培訓農村勞動力13萬人,幫助近300萬農民工順利返崗就業。
勞力富地的現實窘況
“雖然,各地已陸續采取措施緩解企業用工難題,但這輪“用工荒”涉及企業的范圍很廣,幾乎蔓延到制造業、機械加工業、服裝零售業、服務業等大部分行業,短時間內難以改觀。” 張全收認為,用工荒還將在一段時期內長期持續。
對此看法,牛蘇林也表示認可。“勞動力結構性的短缺將會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常態,這次缺工的主體是密集型企業,而它們也多在各級政府大力鼓勵下進行產業轉型。在轉型的同時也致使企業用工需求向高技能人才轉移,普通農民工供給不能與之對應,進而出現結構性‘用工荒’。”
農村富余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情況,在未來幾年或將發生變化。
這一情況在擁有近億人口、3200萬富余勞動力的河南省已經初顯端倪,有專家預計2013~2014年河南省勞動力供應總量將會“見頂”。
據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河南省勞動力出省人數幾年來一直維持在1100多萬到1200萬人,而省內轉移就業量,從原來的600多萬上升到了2009年的1000多萬。與此同時,勞動力供應總量增速明顯開始降低,2007年全省新增勞動力200多萬,2008年為180萬,2009年不到110萬。
“近幾年,‘人口紅利’的貢獻也將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而逐漸減弱。”河南省人力和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說。
“粗放的、低水平的、勞動力密集的經濟增長點已成為制約河南勞務經濟發展的短板,河南要從人口大省邁向人力資本強省,就要想辦法挖掘勞務潛能。”牛蘇林建議政府出臺政策和措施,解決勞動力結構性錯位的難題, 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對作為勞動力新生力量的第二代農民工進行全面培訓。
此外,“用工荒”也暴露城市化進程的薄弱環節。“通過戶籍改革等多項措施,使農民工真正成為就業穩定、生活體面的城市居民,對城市有歸屬感。換言之,今后的勞動力流向,將很大程度上不再取決于臨時性的漲浮工資,更看重城市為進城農民提供的公共服務。” 牛蘇林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