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 楚
對海外收購提出一系列風險預警并不是阻止民營企業“走出去”,而是提醒民營油企在“走出去”時要將沖動的頭腦冷靜下來,提前做足功課,進而提高收購的成功率。唯有這樣,才能既實現收購的初衷做大企業,又間接為國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一重保障。
民營企業海外并購的沖動現下又有了石油石化領域的新例證。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青島金王集團董事長陳索斌透露,該公司去年成功收購了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和奧克拉哈馬州的兩個油田。這則新聞之所以引人矚目,是因為金王集團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收購國外油田的民營企業。
金王集團此舉意欲何為?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出手收購原油資產既是公司抄底投資的一個舉動,也有為主導產品提供低成本原材料的原因。金王集團的主導產品為蠟燭制品,而其原料一大部分是原油煉制和裂解的產物。收購這兩處油田,可以保證金王集團充足的原料供應。
同時,即便只將此次收購看成投資,金王集團也認為十分劃算。陳索斌本人就這樣算過一筆賬,這兩個油田的儲量有2億多桶,按照30%的采出率計算,能采出6000多萬桶,即便按每桶50美元計算,公司也有30億美元的收入。
怎么看這都是一樁穩賺不賠的買賣。不過,看起來很美不表示結果就一定很好。細究起來,至少有以下幾重風險值得當局者青島金王以及準備出去并購油田的后來者注意。
首先,持續經營的風險。雖然石油石化行業的產業鏈互為關聯,但同時亦相對獨立,各有各的技術和管理體系。青島金王以蠟燭為主要產品,如果說投資收購煉油企業利津森化40%股權還可以說是與主營業務有關聯的話,那么此番收購美國油田則是進入了相對陌生的領域。青島金王接手這兩處油田以后能否迅速調整策略,使其走出經營困境,目前來說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其次,政治風險。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能源需求逐步增加,各種版本的“中國能源威脅論”廣為流傳。雖然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許多資源國被迫放松了外國資本進入的門檻,但多年的敵意并不能馬上消除。一旦形勢好轉,這種敵意有可能轉化成變本加厲的報復行動。如何消除被并購方及所在國的敵意和誤解,是包括青島金王在內的所有民營企業必須破解的難題。
第三,油價波動風險。眾所周知,國際油價最難預測,高峰低谷有時如過山車般令人目瞪口呆,金融危機期間國際油價低至40美元/桶以下,這時美國的一些中小油田主就有些撐不住了,這一價格與50美元/桶相比,也不過每桶低了十幾美元,因此,用50美元/桶為基準油價計算收購收入并不十分牢靠。此外,此次青島金王涉足的油田屬于大石油公司無暇開采的邊緣區塊,而這樣的區塊一般開采成本很高。未來油價一旦再度觸底,成本劣勢就會凸顯,那么前東家的困境就有可能被“復制”到青島金王身上。
除此之外,對于中國民營企業來講,將海外資產并購到手后如何進行文化融合同樣是個不小的挑戰。一旦沒有融合好,那么損失的將不僅是國外的資源,還將對國內企業的運營和發展造成影響。前幾年聯想并購IBM的PC業務幾經波折,交易好不容易成功后,到現在也沒有走出整合的困境。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并購失敗,70%多由于文化融合。
另外,融資風險、資產定價風險等同樣是民營企業不可忽視的“軟肋”。以上風險任意出現一種,都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打擊,所以,四川騰工能否“馴服”捍馬,吉利能否“消化”沃爾沃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質疑。聯想公司負責并購投資業務的副總裁趙令歡說:“海外并購永遠都是把雙刃劍,做好了可以讓企業名利雙收,實現跨越式發展,反之會尾大不掉,造成大量資產流失。”
2009年,海外并購方面還是大型國企唱主角,它們完成的交易金額占海外并購交易總額的九成多,民營企業所占不足一成。但“走出去”發展是一種趨勢,所以,對海外并購提出一系列風險預警并不是阻止民營企業“走出去”,而是提醒民營油企在“走出去”時要將沖動的頭腦冷靜下來,提前做足功課,進而提高收購的成功率。唯有這樣,才能既實現收購的初衷做大企業,又間接為國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一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