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日久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終于忍不住了。年逾七旬的老會長吳溪淳在行業信息發布會上痛批輿論“搗亂”,給鐵礦石談判“添亂”,甚至提出“能不能請大家不要關注我們”的建議。(據昨日《新京報》報道)。
經過輿論的一再報道、放大,鐵礦石談判已經杵在公眾眼光的焦點上,騎虎難下。而中鋼協作為談判的統籌協調方,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最近輿論的幾個焦點:一是三巨頭撇開中國去新加坡與日韓談判;一是由于中鋼協去年談判失誤,今年寶鋼重上談判桌主導大局,中鋼協退居二線;一是現在鐵礦石現貨價格比長協價格又高了不少,就因為去年不肯接受首發價,中國鋼企只能買高價現貨礦。
這些例子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里面有對的,也有內行看了笑話的。比如“中鋼協退居二線”,事實是,即使是去年,中鋼協也不是上談判桌與三巨頭正面交鋒的代表,也是幕后主導,寶鋼出面。今年的情況與去年沒有任何差別。但卻被解讀為“談判不利,中鋼協被撤下”,這無疑是外界由于中鋼協今年對于談判再三緘默而做出的臆測,并無根據。
再比如,關于鐵礦石現貨價瘋漲,已經比長協礦高出多少多少的消息。事實是,現貨礦均是到岸價,其價格中包含了不菲的海運費;而長協礦為離岸價,價格不含海運費,二者在換算前,并無可比性。另一方面,去年我國進口鐵礦石的到廠價比上一年度下降了34.19%,這一降幅高于三大礦山與日本新日鐵達成的2009年首發價格(降幅33%),也就是說,與外界傳得沸沸揚揚的“中鋼協死守底線讓鋼鐵行業吃了啞巴虧”不同,2009年我國的混合采購方式無形中反而降低了鋼企的原材料成本。
而但凡談判失利,中鋼協就是眾矢之的。事實上,中鋼協的決策也是主要會員企業的共同決策,這包括了寶鋼、鞍鋼、武鋼、首鋼等一級梯隊企業,也包括了國內產量在500萬噸以上的大中型鋼企,這些企業的一把手擔任著中鋼協的會長、副會長職務,遇到鐵礦石談判等重大問題,均由會長辦公會議討論確定對策。
當然,很多消息也并非全然是空穴來風,鋼協自己的問題也需反省。去年談判時,鋼協一再發表意見,公示底線,自然給外界造成這種錯覺———談判代表不是寶鋼而是中鋼協;而今年情況截然相反,鋼協沉默不語,對外界一切與鐵礦石相關的疑問不予回答。但在經濟問題熱點化的當下,如果不發言,言論空間自然就被謠言和猜測占領。
而問題之外,更多的恐怕是無奈———談判吃力,關鍵是內功欠缺。中國鋼鐵行業大而不強,體制問題突出,整合步伐艱難,生產效率不高。如此分散的鋼鐵企業,面對高度集中的三大巨頭,談判中招架不住,這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談判策略或者技巧能夠改變的事實。而中鋼協的尷尬定位,也讓其希求推進改革讓鋼鐵行業集中度更高面臨執行難落實難的問題。它不是企業,其會員企業只是依賴鋼協松散的組織在一起,卻不會有企業統一號令統一行動的效果;它也非政府部門,只有上傳下達的功效、組織協調的能力,卻沒有直接下達命令的權力。
□抒睿(北京 媒體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