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中 胥廷輝
第一財經日報: 在西部大開發十年之際,西部各省區市公布了自己十年的發展成就。縱向對比來看,這一系列數據反映了西部的長足進展,那么,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哪些成就和經驗?西部大開發政策到底使得哪些領域得到了實質性改善和質的變遷?
劉世慶:西部大開發十年來,在國家規劃指導、重大工程建設、資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的重點支持下,西部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1999~2008年,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5421億元增長到37015億元,增長了5.8倍,年均增長高達23.8%,比東部高2.67個百分點,比中部高1.84個百分點,比全國省市合計平均水平高1.96個百分點。高速增長的投資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00~2008年,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從15354億元增長到58257億元,增長了2.79倍,年均增速高達15.97%,與中部高1.1個百分點,與東部基本持平。這些努力,縮小了西部與東部的相對差距,特別是內蒙古、重慶、廣西等,發展速度和財政收入增幅,令人矚目。
西部大開發的成績和重大意義尤其在于促進了其他地區和全國的發展。一些人認為,西部開發只是有利于西部發展的事情,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事實上,西部開發更有利于國家的全局。西氣東輸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兩條線路,西電東送和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為東部和全國發展提供能源保證,到“十二五”時期,西部幾個巨型電站建成,對全國發展的意義將更加突出。
李后強:我個人認為主要經驗是大力推進“六化”即“主導化、主體化、國際化、工業化、城鎮化、生態化”。“主導化”指中央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從資金、人才、項目、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基礎設施建設等超常發展;“主體化”指把人民群眾真正作為主人,作為根本動力,作為創造財富和享受成果的主體,因此民營經濟發展極快,民生改善極大;“國際化”指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市場化程度提高,國際交往頻繁,就四川而言世界500強企業就有145家落戶,9個國家設立領事館;“工業化”指三產比例變化顯著,工業化由初期進入中期,信息化程度大大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很快;“城鎮化”指統籌城鄉力度加大,城鎮建設跨越式發展,城市化率大大提高,非農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務工和定居;“生態化”指人地關系緩和,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生態重建成效明顯。堅持和推進“六化”是重要經驗,也是西部大開發政策取得顯著成效的領域。
曹力耕:概括地講,西部大開發十年,是甘肅省經濟發展最好、增長速度最快、上大項目最多、百姓得實惠最多的時期。
2000年到2008年,甘肅省生產總值由1052.9億元增加到3176.1億元,年均增長10.9%。財政收入從61.3億元增長到265億元,年均增長2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916.3元提高到10969.4元,年均增長10.6%;全省貧困面由74.8%下降到37.2%。更值得一提的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甘肅省建成了一大批以交通、能源、水利為重點的重大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這應該是大開發十年甘肅最能感受到的變化和實質性的改善。
這些成就的取得,如果說是有什么經驗的話,那就是充分利用了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政策和資金,并以這一戰略始終貫穿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凝聚群眾的力量,轉變觀念,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比如,收縮國有企業戰線,開展產權多元化改革,支持非公經濟發展,全方位推進對外開放,改善投資軟環境,政府申批事項減少了幾千種。2000年至2008年,甘肅省實施省外合作項目5000多項,引進投資770億元。目前,已經有一批東部地區的知名大企業進入甘肅。
日報:GDP作為一項重要的增長成績被西部地區引用,但是,我們從這些成就指標中發現,十年來,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卻在不斷擴大,那么,怎么來解釋這樣的現象?
劉世慶:如何解釋西部大開發實施來東西部差距仍然在擴大?我想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很重要:(1)這是一個必然的現象:西部地區的基礎較差,包括自然、區位、基礎設施、產業等,差距的縮小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2)投資力度不夠,比如,西部地區在交通建設上有很大發展,但與東部比投資力度不夠,使得欠賬和差距難以縮小,又如,產業布局上沒有真正做到西部大開發政策提出的“同等條件西部優先”,沒有向西部傾斜;(3)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中央支持政策不如改革開放初期沿海特區政策那么有力度,一些戰略和政策甚至出現相反的結果。
李后強: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講就是:一是原來GDP基數太小,絕對值差距拉大;二是中西部地區經濟外向度低,借助外力難;三是西部地區傳統產業多,附加值小,總量增長慢。這10年來,西部的GDP增長速度很快,甚至超過東部沿海,特別是這兩年,都是西部超中部,中部超東部。研究表明,2009年全國增長最快8省區,中西部占7個。2009年,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普遍快于東部地區。2007年四川GDP總量率先突破萬億元,成為全國9個萬億元俱樂部成員,10年來GDP 年均增長11.6%,始終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2009年GDP達到1.4萬億,增長14.5%,也高于全國5.8個百分點。原因是有災后重建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西部地區GDP絕對值要趕上東部必須繼續加大開放力度、加大產業結構調整。
曹力耕:橫向比,甘肅和東部地區的差距在拉大,GDP的比重在減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歷史、自然,加上人為的原因。有人說“這是甘肅落后綜合癥”。比如:一是甘肅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聯合國曾認為“在人類難以生存的地方養育了這么多人,真是不容易。”二是地理位置偏僻。遠離經濟增長和消費中心,運輸距離長,成本高。曾經設有一個連接蒙古國的馬鬃山內陸口岸,可外貿一直不景氣。三是國家產業政策使然。國家“一五”、“二五”、三線建設時期的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全國156個項目給甘肅撥了16個,作為國家能源戰略、戰備布局,甘肅承擔著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甘肅是原材料輸出省份,這樣每年流失的資金達100億以上,而東部地區用西部的原材料所制造的產品,又高價銷往西部。這是國家產業政策、生產力布局要求這樣的。
日報:有一種說法,就是“西部開發”其實是“東部開發”,西部成為東部的原料采集地和產品“傾銷地”,國家的大量投資也是以東部的設備采購進行的,而資源也被央企或者民間資本以比較低廉的價格輸送到東部,那么,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怎么來扭轉西部在發展中的不利位置?
劉世慶:有一種說法是,西部大開發、東部大發展。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了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推動了東部和全國的發展,另一方面說明,西部大開發在開發西部地區的資源的同時,要發展加工業,改變“西部開發資源、東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西部地區既要開發輸出資源,也要加工制造。同時,還要改變資源價格的形成機制、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資源開發利益的分配機制。
李后強:這種說法不準確、不全面。西部大開發本來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的,必須尊重經濟規律,西部開發和東部發展是互惠互利、雙向聯動的,東西雙方都是市場,都是產品銷售地,只是西部開發較晚,自然資源豐富得多,因此輸出較多。
將生態補償機制寫入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意義重大。同時,要加大資源稅征收比例。我國資源稅偏低,地方政府在資源開發中獲得的收益比較少。此外,資源稅在分配上也不合理。目前,我國資源稅實行從量計征,與市場脫節比較遠,大部分收益都被開采商拿走,留給地方政府的不多。資源枯竭已成為當前許多資源型城市面臨的難題。四川省有關部門正在擬定相關意見報送國家,爭取在西部大開發的下個十年中,四川在電力、天然氣使用、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上獲得更多政策傾斜。在以后發展中,要建立更加緊密的東西合作機制,尤其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和“飛地產業”發展機制。
曹力耕:東部的開發,沿海的開發,都是犧牲了西部的一些利益。沿海開發是梯度理論:沿海、中部、西部。搞非均衡戰略時,讓一部分先發展起來,國家給東部大量投入。等到西部要開發了,又成市場經濟了。市場經濟的法則就是供求關系。西部沒有生產設備,或者競爭力不高,當然要采購東部的。西部明顯競爭不過東部,好多項目本來給西部的,卻讓沒有資源優勢的東部搶走了。比如,甘肅乙烯達產量70萬噸,本來是甘肅的石化優勢,但現在南京的乙烯達產量上百萬噸。還有到處爭電廠,有沒有資源都爭。客觀上形成了原材料供應地和產品“傾銷地”。
日報:西部大開發是在東部沿海開放之后的又一國家戰略,但是,隨著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區域性開發開放戰略提出,西部大開發似乎變得不再那么引人注目,去年,國務院出臺數個區域發展規劃,來自中央政府的投資分散(其實,這十年來,國家在東部地區的投資更是加大)。那么,未來十年西部大開發應該如何進行?
劉世慶:這正是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部署。西部大開發下一個十年,除了繼續把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放在突出地位,更要把對外開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社會建設、體制機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
李后強:去年以來國家共批了12個區域規劃,重構了中國經濟版圖。在西部就有關中—天水經濟區、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成渝經濟區可能今年批下來。但是,隨著區域規劃的完善,政策效應會衰減,力度趨于均衡化。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的支持作用會弱化,必須增強地方創造性和社會積極性,特別是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釋放體制張力、激化機制活力、調動人的潛力。打破國有企業的壟斷格局,為社會資本投入和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公平環境,變政府投入為社會投入,變國內投入為國際投入,變政府推動為市場牽動,變要素驅動為創新引領,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增強自主創新和自我造血能力。
曹力耕:雖然十年大開發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在確定政策時,國家提出中部掘起,東北振興、沿海加快,而西部是繼續推進,措辭上西部最弱。再加上各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一大堆,結果是全面開花,國家有限的投入,向西部傾斜得不夠。比如,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行國債1萬億,這次以拉動經濟的投入4萬億,但由于甘肅省的配套資金不夠,實際拿到的并不多。
盡管這樣,但甘肅還是對西部大開發戰略非常期待。第二個十年,我們要繼續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調整產業結構,結合甘肅資源優勢,發展風能、光電、核電等新能源,打造新能源大省。同時,增強產業競爭力和企業自我發展能力。
日報:當然,即使在西部地區,均衡發展戰略也是難以實施的,“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西部地區的三個發展重點地區,那么未來這種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如何實施?在西部開發過程中,如何不再重復東部地區發展的老路,避免其產生的弊端,尋找一條新的路子?
劉世慶:西部地區的發展也要學習東部地區重點推進的經驗,讓有條件的地區率先發展,培育增長極,同時,要注意協調發展,包括統籌城鄉發展、生態脆弱地區發展、老少邊窮地區發展、民族地區發展等,都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需要增長極,需要城市化、城市群,重慶和成都推進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就是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李后強:均衡是暫時的、相對的,非均衡是必然的、永久的。東部發展的最大教訓是自主創新能力太弱,只是“制造”不是“創造”,過于依靠國際市場而忽視國內需求。西部發展的關鍵是要走獨特的“破壞性創新”之路,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經驗借鑒和差異協同的原則。核心是實施 “截流”工程,樹立“天下資源都可為我所用”的理念,把世界上的資源包括資金、人才、技術、項目都吸引到中國西部來。當務之急是深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制造“切入點”、“吸引點”、“生長點”和 “閃光點”,從而產生“尖凸效應”、“支點效應”、“分流效應”和“勢差效應”。把生態環境保護和自主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曹力耕:我們不是重復東部的老路,而是不再重復國外的老路,不把“大開發”搞成“大開挖”,就像德國,開發后治理難度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