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隨著又一批22個中國項目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從最新入選的貴州侗族大歌、端午節、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廣東粵劇、媽祖信俗等項目中,不難發現,似乎除文字形式外的文化形態更容易受到保護。
1月30日,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在《論道》節目中,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表示,最高級的文化往往在文字之外。他認為文字對人類的發展起過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應該被看到。
余秋雨是在現場貴州侗族大歌表演之后,發表這番感慨的,他說,“我是一個寫散文的人,但是對她們幾位剛才唱的歌,要我用幾個文字形容的話,我再怎么形容也都是,無能的,無效的。我甚至用一些文字來形容其中一個女孩子的外貌,都很困難。二十年前,我辭去校長的職務去考察實地,因為我已經看了太多的書,我知道很多珍貴的東西要我親眼看到,我從文字里看到的東西不可信。那完全不是一般的隔靴搔癢,而隔了好多層好多層。”
從原汁原味的侗族“天籟之音”之中,余秋雨捕捉了最珍貴的活態文化,他認為這樣“逮不住”的活文化最為珍貴卻易逝,最需要人類的力量來保護。在貴州侗族民間傳唱千百年的侗族大歌,是一種無伴奏、無指揮的多聲部獨特的合唱,曲調古樸優美。千百年來,在沒有文字的侗家,歌中承載了侗族的歷史和文化。
余秋雨說,“我們千萬不要由于我們的,缺少文字感到羞愧,不,恰恰相反,最珍貴的東西在那兒,聯合國都把眼光投向那兒。”
龍永圖:申遺,這是一個對全球的承諾
成為擁有最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的國家,再次讓我們為祖國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而自豪。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論道》嘉賓主持龍永圖,在與余秋雨對話中講道,“申遺”和“申奧”一樣,是一個中國和世界彼此了解的過程。
同時,他指出,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一種權利和義務的平衡。“你得到了一種什么權利呢?就是你可以從聯合國,可以從全世界其他國家里面,得到一些經驗,方法,就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中國的努力,而是變成世界的努力。然而另外一方面,實際上也是我們中國對聯合國作出了一個承諾,就是我們中國、我們貴州,有義務,有責任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永圖說,“這是一個對全球的承諾,如果我們哪一天侗族大歌失傳了,我們對全世界是失信的。”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貴州衛視1月30日晚21點20分,《論道》——《對話“天籟之音”》,重播時間:2月6日中午12點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