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通脹預期形成,管理起來殊為不易。到時,即使央行能夠及時調整貨幣政策,使貨幣量得以控制,也須經過一段時期后才有通脹下降的效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通脹預期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而這正是央行頻頻發布“通脹預期持續增強”預警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提“管理通脹預期”的原因。貨幣超發下的中國通脹壓力已然很大,且2010年中國很可能有中等程度的通脹。
■經濟觀察■黃濤
近期,從成品油價格上調,到北方地區蔬菜價格上漲,再到新一輪電價調整方案出臺,再到近期大中城市上調水價,一系列的價格變動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浮現。這一方面讓大眾感覺到生活成本的日益上升,另一方面則是多家機構預測的“CPI將只是溫和上升”。在2009年12月7日發布的經濟藍皮書中,社科院預計2010年CPI漲幅在3%以內,而在此前不久的研究報告中,摩根士丹利預測2010年CPI增長約2.5%。聽起來相當美妙——通常的觀點認為2%—5%的通脹率于經濟是有助的。
CPI≠通貨膨脹
理解上述現象,首先需要弄清兩個問題:通貨膨脹與物價水平上漲之關系,及CPI作為通脹度量衡的合理性。物價水平的上升不必然代表通貨膨脹,但通貨膨脹一定包含著物價水平的上升。通脹是連續的物價水平上升的現象,一次性的物價上升,由于沒有持續性的上升率預期,不會對經濟有惡性影響。從連續的物價上升才算通脹看,“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弗里德曼語)。
不過,通脹水平的衡量,卻并無十分準確之指標。傳統上的以CPI作為通脹量度,其合理性愈發受到質疑。且不論一攬子商品的覆蓋面不夠大,也不論商品質量的改善無法考量,單就一攬子商品間的合理結構,就是一個大問題。比如食品類商品在我國CPI中權重過大,僅豬肉價格權重就占到近10%,該如何調整?又如在考慮住房成本時,以實際房租和自有住房的消費支出來衡量居住價格本無可厚非,但在當前我國租售比不斷下降且與國際形勢嚴重背離的情況下,CPI在衡量居民生活成本時是不是有嚴重低估住房成本的嫌疑?
基于此,就不難理解前述消費者感受到的生活成本日益上升與機構預測的CPI溫和上漲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同時,盡管多數預測表明2010年我國CPI上升幅度較小,但對經濟有不良影響的通脹仍極有可能出現。
貨幣超發極可能帶來通脹
200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引起我國貨幣供應的大幅增加:M1增速持續上升,至11月份增幅已達34.63%,為14年來的最高值。信貸量也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2009年前11個月新增信貸總額達到9.25萬億的天量,并在全年極有可能超過9.5萬億。除因應對危機導致貨幣供應的主動增加外,“熱錢”的涌入則在客觀上導致了中國貨幣供應的被動增加。近期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再次甚囂塵上,形成國際市場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大量熱錢涌入中國。
據估計,國際“熱錢”自2009年4月份以來即已開始流入中國。大量熱錢的流入,將相應引起基礎貨幣供應的被動增加,在加大通脹壓力的同時,還限制了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從另一方面來看,大量基建項目的后續投入要求較多以及與促進消費結構調整等刺激政策的配套,客觀上也要求我國繼續保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去年12月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2010年宏觀政策定調,可以預計2010年我國貨幣供應仍將有較快增長。
雖然貨幣供應的快速增長有助于我國經濟的率先復蘇,但貨幣超發本質上卻是通脹性的。弗里德曼的觀點是,通常在貨幣供應增加后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里,通貨膨脹就會發生。當然,隨著市場制度、環境等的改善,通脹的發生滯后于貨幣供應增加的時期或長或短,但中國的鈔票發行量的變動與物價的變動,時間上比西方來得快,且快相當多?吹竭@里,很多人不禁要問,長期以來中國貨幣增速保持在GDP增速一倍以上,按照貨幣主義理論,以這種速度創造貨幣理應引發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可是為什么歷史上中國除少數幾個年份外幾乎都沒有發生嚴重的通脹呢?他們認為,既然歷史上中國高速的貨幣增長沒有引起嚴重通脹,當前貨幣的高速增長也不會產生通脹問題。
的確,1978年以來中國高速的貨幣增長和較低的物價水平并存的局面長期得以維持,很多學者甚至提出了“失蹤的貨幣”之謎,原因五花八門。但是最主要的,有兩個因素有助于理解長期以來中國貨幣“失蹤”之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貨幣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和市場化、城市化進程中的貨幣窖藏。如在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商品實行配額制、在價格上實行雙軌制,根本沒有房地產市場等資產市場,整體經濟所需的貨幣自然就少。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有大量貨幣流入這些新興市場,同時貨幣增速還要維持長期以來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率和一定的價格水平,貨幣供應速度自然要遠遠快于經濟增速。而貨幣窖藏則是中國金融體系不完善的過渡期產物。
所以,長期以來中國高速的貨幣增長沒有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脹是有原因的。那么自然地,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因素逐漸趨于消失,高速增長的貨幣引起較為嚴重的通脹是極有可能的,雖然由于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貨幣增長和通脹發生之間的滯后期可能更長。而且,從歷史經驗來看,我國M1增速高企之后或長或短的時期內皆出現高通脹;反之,當貨幣供應增速下降時,一段時間后CPI也開始下行。1985至1987年的高通脹期間,1987年12月M1同比增速高達26.70%;1992年至1996年的高通脹期間,M1同比增速持續高于30%,1993年12月甚至高達38.80%;2007—2008年間,M1同比增速持續高于20%,人們的生活成本急劇飆升,CPI最高曾達8.7%的水平。而在本輪貨幣供應增速高企的過程中(2009年10月份我國M1增速達32.03%,為近14年來最高值),CPI也表現出明顯上升趨勢,并在11月份實現了由負轉正。
而雖然資產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貨幣蓄容的作用,但貨幣不會永久滯留其中。一旦實體經濟相對資產市場的增長更為強勁,大量資金瞬間就能流回實體經濟,很可能立刻引起實體經濟過熱而物價水平上升。而且,一旦通脹預期形成,管理起來殊為不易。到時,即使央行能夠及時調整貨幣政策,使貨幣量得以控制,也須經過一段時期后才有通脹下降的效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通脹預期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而這正是央行頻頻發布“通脹預期持續增強”預警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提“管理通脹預期”的原因。
總之,貨幣超發下的中國通脹壓力已然很大(如果還沒到來的話),且2010年中國很可能有中等程度(比如生活成本上升10%以上)的通脹,雖然多種預測認為CPI在明年仍處于極低水平。考慮到當前CPI指標已經趕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存在系統性缺陷,有意無意地隱藏了通貨膨脹的真相,因而如果認可CPI等于通脹率的理論,那就得承認通脹確實沒有發生,但這樣做無異于掩耳盜鈴。
當然,對居民個人來講,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通脹是否會來臨,而是通脹來襲后個人財富何以保值增值。
。ㄗ髡邌挝唬褐袊鐣茖W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