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jīng) > 生活 > 正文
□ 汪志 姚豐
近日,湖北武漢消協(xié)發(fā)布新年第一號消費警示,針對電視購物及“網(wǎng)購”中屢見的“夸大宣傳”、“付款不到貨”、“貨不對板”三大陷阱,提醒消費者謹防受騙。
廣告神奇投訴無門
目前,國內(nèi)電視臺以“神奇”、“驚世”、“絕無僅有”等詞匯宣傳的電視購物廣告鋪天蓋地,而部分消費者成為其中的受害者。
漢口的馮女士去年10月初,看見某外地電視臺導購“不粘鍋”的廣告,沖著其價廉又有奇效,通過電視購物購買了一臺。后發(fā)現(xiàn),效果和廣告相差很多,不僅粘鍋而且有黑渣。于是,馮女士打電話給商家要求退貨,可對方一直沒人接聽,又向電視臺詢問,被以“不知情”為由拒絕了馮女士的退貨請求。
專家提醒,消費者要選擇信譽好的商家,不要輕信廣告,切忌貪圖便宜盲目沖動消費;購買前與對方約定好保修范圍及各自的權利義務,選擇異地購物的消費者還要考慮商品的保修是否方便等因素。
款預付貨沒了
明明是消費者事先預付了款項,到某些商家那里卻成了他們打“游擊”的本錢,消費者對此“很受傷”。
漢陽的陳先生于2009年年底在某網(wǎng)頁彈出的購物網(wǎng)站上看中了一款手機,因看到廣告里的賣家在外地有實體店,且自己在當?shù)赜杏H戚,于是,陳先生私下向賣家匯了100元作為訂金。可當陳先生親戚去該實體店提貨時,卻遭到“閉門羹”,所謂的實體店竟是菜市場,除了賣菜的攤鋪,沒有任何賣手機的店面。
專家提醒,消費者交易時要多作約定,保存記錄,咨詢好物品的詳細情況并要求在出貨單上書面注明,盡可能使用第三方付款方式,不要與賣家私下約定其他交易方式。
貨不對板很常見
“手機變磚頭”,一些不法商家跟消費者變起了“魔術”,不過,魔術的效果不是讓買票看戲的觀眾鼓掌叫絕,而是令消費者怨聲載道。
近日,家住后湖的楊先生接到多次電話推銷,通過網(wǎng)上以1400多元購買了一款市價需3000元左右的新款手機,可是貨發(fā)到消費者手中時,發(fā)現(xiàn)只是一款該品牌的舊款手機。按電話推銷時的號碼打過去,卻無人理睬。
專家提醒,消費者收貨時要仔細檢驗、保留憑證:盡量避免先付款后收貨的方式,在收到貨物后一定要先仔細檢查所購商品的質(zhì)量,確定無瑕疵、非偽劣后再付款,并注意保留好相關憑證。若消費者遇到此類購物問題,可向有關部門投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中國質(zhì)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