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報》記者 肖妤倩
如今風靡全球的瑞士鐘表也曾經歷過一場刻骨銘心的“滑鐵盧”。
那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瑞士鐘表產量在全球市場中的比例從43%急劇下降到15%,8200萬塊的出口量轉瞬之間跌落到3100萬塊,不僅大量鐘表企業倒閉,數以十萬的鐘表從業人員“流離失所”,瑞士鐘表業的發展“舉步維艱”,一場海嘯席卷而來。
這次命運的劫數,是一場日本石英表“洗劫”瑞士鐘表的革命,危難之際,一位引領瑞士鐘表的“偉人”橫空出世,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他就是尼古拉斯?G?海耶克(Nicolas G. Hayek)。
海耶克1928年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由于邂逅了后來成為他妻子的瑞士姑娘梅茨格,他便當上了“瑞士人的女婿”。1954年,二戰后的德國開始對納粹歷史進行反思,并通過努力增加生產力,正由工業小國向工業大國發生積極的轉變,海耶克也從中嗅到德國大步前進中的商機,于是懷揣2500瑞士法郎的銀行貸款成立了咨詢公司,為二戰后百廢待興的德國企業提供復興方案,從此擁有了自己的事業。
世事難料,正當他和許多頗有名氣的老板一樣享受著富足的家庭生活時,瑞士鐘表危機凌空而至,以瑞士銀行為首的7家銀行,共同出資收購了ASUAG和SSIH這兩家最大的鐘表集團,并于1983年將它們合并為SMH鐘表集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海耶克加盟SMH,擔負起復興瑞士鐘表業的重任。
但是,這并不是一局好走的“棋”,處處受到圍攻的瑞士鐘表無疑面臨著日本石英表的巨大沖擊,對于海耶克來說,很可能“一招失誤,滿盤皆輸”。更令人玩味的是,他從未接觸過鐘表,只能秉承著一種非傳統的方式將自己的理念注入到這場復蘇之戰。也正因為此,他喝光了無數杯咖啡,燃掉了無數根雪茄,凝神四望窗外之際,閃爍出“品牌”二字,他不相信具有百年歷史的瑞士鐘表竟會在初出茅廬的日本石英表面前敗下陣來。
退一步海闊天空,海耶克決定從低端市場撤退,這種想法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確鑿的數字作為佐證。那時,世界上每年大約要出售5億只手表,瑞士手表在高端市場的份額超過90%,而在低端市場份額為零。但是,當瑞士鐘表先從低端市場撤退之后,日本石英表又開始攻占中端市場。這時,海耶克發現,一再退讓只會讓瑞士鐘表最終蕩然無存,于是決定在細分的低端市場中塑造出一個強勢、豐厚的品牌。
1985年,Swatch集團正式成立,其制表工匠發明了全新制表工藝的同時,更締造了新的超薄表記錄,那是一只完全由塑膠和其他合成材料制成,機械底盤、表殼和鑲嵌板三部分被合并為一體成形的表殼,并將表殼的底部作為安裝機芯的底板,機芯從腕表的上方進行安裝,安裝藍寶石水晶玻璃鏡面則成為最后一道工序。一款60德國馬克的瑞士表就此誕生,上市第一年便取得了銷售80萬塊的驕人業績。
緊接著,海耶克一改往日的戰略,將瑞士鐘表的色彩多樣化,價格平易化,從而使更多的人拜倒在瑞士鐘表的“石榴裙下”,一場聲勢浩蕩的Swatch革命儼然不亞于當年日本石英表的勢頭。
穩定根基之后,他為了構筑完美的產品線,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跑馬圈地運動,將歐米茄、浪琴、天梭等一大批瑞士名表收歸麾下,讓Swatch集團在短短20年的時間,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鐘表帝國。
海耶克幾乎傾其一生的事業就此成為鐘表界無可撼動的路標,而對于世人的稱贊,他卻很釋然,“我們出售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手表只不過碰巧成為了它的載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