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印崢嶸 發自上海
國際金融危機重新燃起了中國人傳統的“黃金情結”,投資者紛紛選擇黃金作為 “避風港”,這也帶動了相關理財產品的熱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各大銀行今年陸續推出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使國際金融危機后一度無人問津的結構型理財產品“咸魚翻身”。不過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者在投資黃經理財產品時仍需謹慎。
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增多
據不完全統計,各大銀行今年以來陸續推出了29款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其中有荷蘭銀行、恒生銀行、中國銀行、澳新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等。除銀行外,不少保險公司如太保、平安也通過銀保渠道推出了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不同的是,保險公司推出的產品設計相對保守。從投資結構看,這類產品除了投資黃金市場,還有部分資金用于投資債券等低風險資產,以達到每年4%左右的保本收益。
記者調查發現,此類理財產品一般掛鉤國際國內現貨金走勢,產品推出的時間點也緊跟國際金價的走勢,陸續于今年4月以后推出,并且在7、8月黃金的消費旺季達到頂峰。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掛鉤黃金理財產品的認購起點大多在5萬元以上,其中一些QDII產品需要投資者先將本幣換成外幣再認購。以中國銀行推出的“中銀進取黃金掛鉤產品”為例,澳元掛鉤黃金產品的認購起點為9000澳元(約合5.6萬元人民幣),而人民幣掛鉤黃金產品的認購起點為5萬元。不過,渤海銀行北京分行全國十佳理財師姜龍軍表示,這種QDII理財產品無形中增加了匯兌損益的風險,因此適合有一定經濟實力、有保值和分散投資風險的需求的投資者。
實際收益表現各異
在今年推出的掛鉤黃金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大多設置了5%至9%的最高收益。不過這類掛鉤黃金的結構型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各不相同,有的產品和承諾的最高收益有一些差距,其中年化收益率不及銀行存款收益的并不少見。
普益財富網統計數據顯示,渣打銀行 “開放式結構性投資計劃瑞銀彭博固定期限黃金超額回報指數 (UTSN003)”,8月的周漲幅一度超過10%。不過,一些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尚未跑贏人民幣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2.25%。
東證期貨宏觀分析師陸兼勤表示,結構性產品的收益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標的物的市場走向,二是產品的投資結構。目前黃金掛鉤基金的標的一般是倫敦金下午定盤價、彭博公布的每盎司黃金定盤價,或者全球最大的黃金ETF基金SPDRGoldShares當日的表現,也有的掛鉤上海黃金交所每日Au9999金的收盤價格。
渤海銀行北京分行全國十佳理財師姜龍軍提醒消費者,結構性產品鑲“金”,并不意味著投資者都可以從金價上漲中獲得收益,本質上這類產品仍是一種對賭協議,消費者購買時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對市場的判斷,看清條款作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