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 > 正文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第15次會議在哥本哈根閉幕了,相對于人們賦予它的使命,這次會議很顯然不是成功的,但事情至少沒有變得更糟。
不完美,但聊勝于無
人們有理由對此次會議感到失望。《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于2012年結束,這次會議沒有實現為“后京都”時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安排的宗旨。會議的最后文件《哥本哈根協議》效力很弱,以“注意(take note of)”而非“通過(adopt)”的方式形成,更重要的是該協議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協議沒有明確規定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2013-2020)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這些國家單獨作出的減排承諾也不足以把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這本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底線。這兩個致命弱點注定了《哥本哈根協定》無法在2012年之后接替《京都議定書》的位置。
樂觀者也有理由感到樂觀,誠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言,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陡绫竟鶇f議》草案由不受《京都議定書》約束的美國和基礎四國(中國、印度、巴西、南非)提出,這顯示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毒┒甲h定書》沒有被拋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以及“雙軌制”原則也得到了維護,中期限排援助資金也得到承諾。雖然沒有達成一項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哥本哈根協議》和秘書長本人都承諾在2010年內做到這一點。雖然會議的結果并不完美,卻是可以接受的。
失望,但遠非絕望
哥本哈根見證了人類共同應對全球問題的艱難。我們有可能錯過了拯救人類的最好機會,但不是唯一機會。我們必須認識到一點,氣候變化不只是科學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涉及到相關各方的根本利益。政治解決的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難題,需要智慧和妥協,遠非兩年艱難準備、百名領袖出席便可自動解決的。根本哈根的結果讓人失望,但遠非絕望。面臨可能的氣候災難,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共同應對,失敗不是我們的選項。
中國,可以做得更好
中國在哥本哈根的表現可圈可點。第一,宣布不附加條件的自主限排,2020年單位國民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40%-45%甚至更多,考慮到經濟增長對保持中國社會發展與穩定的作用,這樣的限排力度讓人印象深刻。第二,雖未接受“可測算、可報告、可核查”,但莊嚴承諾自主限排受到法律和媒體的監督。第三,表示愿將國際減排援助優先讓給最不發達國家、小型發展中島國和非洲國家,以讓步移除了發達國家提供減排援助資金的障礙。
能力大則責任大。中國發展中大國的雙重身份使其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博弈中處境微妙,中國應該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為全球的共同福祉負起更大的責任。(作者系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蒲俜 馬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