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鳳苓
由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創業板的推出,越來越多的外資基金開始進入人民幣基金市場,和本土的投資機構共同分享這塊蛋糕。外資人民幣基金和本土投資機構未來將面臨怎樣的生存態勢,本報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
《21世紀》:現在看到越來越多的外資GP在以多種形式募集人民幣基金。這是否會加劇內外資GP在人民幣基金募集方面的競爭?本土GP如何保持優勢?
陳瑋:我一直在講的一個觀點是,目前中國還是外資PE引領中國的PE行業,還是他們的天下,品牌、資金量、經驗、投資量上,在中國他們現在都還是領頭的,占到中國60%將近70%的樣子。
2005年以后人民幣基金有一個上升,比如募資量、投資量、包括退出。2005年以后特別是資本市場變化以后,包括中小板出來以后,人民幣基金好像看到一些成功案例,但這也僅僅是一個開始。目前中國的人民幣募資,現在外資GP也開始做這個事情。所以,未來的5年左右,整個人民幣基金和外資會存在一個相互博弈、競爭和洗牌的過程。因為現在外資到中國募人民幣基金的話,他們天然比我們有優勢,因為所有的GP是中國人的面孔,原來有用美元投資的經驗。但是,外資GP有不服中國水土的情況。我們看到在現在的創業板,和幾年前開通的中小板,目前的退出大多都是本土人民幣基金。總體上來說,可能本土GP在本土化上更加有優勢。
但總的來說,本土人民幣基金和外資GP在中國募集的人民幣基金有一個共同發展的過程。第一,整個中國市場剛剛起步,民間資本進入這個領域還是試探性的。第二,正規的LP,包括社保也是剛剛試水,也不過幾十個億,還不多,未來可能還有比較大的空間。而且下一步保險、銀行也可能會進入這個領域,本土的GP我相信還是有機會的。
《21世紀》:本土的基金此前一直在反映,本土LP不夠成熟,隨著外資GP募集人民幣基金的增多,是否會促使更多人去追逐短期效應,投PRE-IPO的項目?
陳瑋:沒錯,很多基金募資的時候就說要投資PRE-IPO項目。但我覺得這是個市場行為,如果紅蘋果越來越少,大家自然會吃青蘋果,青蘋果如果沒了,自然會去種樹,這是市場化的一個進程。比如有些基金專門做PRE-IPO,第一,PRE-IPO風險很大,價格貴,第二,沒有品牌的機構可能還進不去,自然會做調整。
《21世紀》:外資GP越來越多地募集人民幣很可能導致在項目投資上與本土GP之間競爭加劇。
陳瑋:你說的這個正是我們可能看到的下一個競爭領域。由于幣種的原因,法律結構的原因,中國資本市場的原因,很多中國本土的企業希望在本土IPO,這促使很多外資機構開始募集人民幣基金,未來可能會和本土的投資機構有比較大的競爭。
但是,在中國資本市場,中小板和創業板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目前出現了一種戰國時代軍閥割據的格局,本土基金和外資基金均有各自優勢和缺點。但未來可能會有一些有品牌的外資GP管理人民幣基金,也會有一些純本土GP募集美元基金。
《21世紀》:倒是有這樣的案例,但畢竟是少數,這會是一個趨勢嗎?
陳瑋:達晨已經在做一個了,我們明年也想募一個新的美元基金。我們看到,中國WTO以后,人民幣和美元之間所謂的資本項下的兌換,只是個時間問題,幣種問題只是個國界問題,都是錢嘛,投資能力是一樣的,未來你也會看到一些中國本土GP募集外資在中國做投資,一些有遠見的公司,先這樣走一步,對這個行業整個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21世紀》:今年本土的GP在創業板退出的項目比較多,明年外資GP針對創業板的投資會不會更多?
陳瑋:那當然,外資的項目原來不在中國上,這是結構的問題,但是現在中國允許外資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在中國上市,合資企業就可以上市,所以他有這樣一個機會。
《21世紀》:目前來看,有這樣一種現象,比如一些基金本來是專注某個領域的,或者某個階段的,但現在募集了新基金以后,投資的領域會增加,階段覆蓋的也更廣泛。你怎么看這個問題,專業化能否實現?
陳瑋:目前大部分機構都是這樣的,所謂PE/VC混在一起,早期項目和成熟期項目放在一塊,這也是中國的LP市場和中國的資本市場決定的。就是說,如果有紅蘋果,你為什么要去選青蘋果吃呢?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另外,我覺得現在還是一個軍閥割據的時代,可能再過兩三年會形成兩種“專業化”:一個是投資階段,有的人專做早期的,有的人專做成熟期的;有的人以VC為主,有的人以PE為主。我覺得專業化未來一定是這個領域的趨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