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晉商之死》答本刊記者問
張弓驚,夠優機構總干事。《中國傳媒產業報告2005》(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中國傳媒產業報告2006》(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課題組成員。中國第一本《中國慈善捐贈發展藍皮書(2003-2007)》(中國社會出版社)副主編。曾任中國唯一公益主題報紙《公益時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主管、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主辦)總編輯;該報是中國慈善排行榜、中國明星慈善榜獨家編制單位。
就《晉商之死》引發的種種爭議,張弓驚先生接受了《中國商人》書面采訪,以下是此次訪談實錄:
競爭是因為利益,合作也是因為利益
中國商人:戰時拼武力,和平年代拼經濟。商業時代,全球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商幫(商會組織)熱”。在《晉商之死》一書中,作者對以晉商為首的中國十大商幫的沉浮,對今天新興的商幫熱多有批評,你是否贊同作者的觀點?
張弓驚:都已經地球村了,哪里還有什么商幫啊?商業從來都是理智的游戲,不管是同鄉還是同土,競爭是因為利益,合作也是因為利益,這樣才可能長久。否則,因為鄉情或者其他什么因素或分或合,可以是一時的,很少能夠一世。這種類似“計劃經濟”的產物,遲早要垮臺。聰明人可以一時用民族感情來“宣傳”,但是自己信以為真并且倚靠這種東西,那是掩耳盜鈴。
我不否認從前或者現在,把出于同一地域的人,因為自然條件和人文傳統等等導致處事性格有些類似的商人說成“晉商”、“浙商”等等幫派;但是,這只是外人對他們籠統的觀感。當然,在他們內部,因為有唇亡齒寒的考慮,互相幫扶、互相激勵,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絕對不會構成幫派那樣的聯盟。事實也證明了,僅僅因為同鄉同土考慮而聯盟起來,不是商業,而是政治或者其他。
正常來看,如今的商幫熱是政府機構為了拉近與商業從業者的關系,而推動起來的一個名詞。在北京創業的山西人,你說屬于晉商還是京商?在上海創業的浙江人,你說屬于浙商還是滬商?……什么時候,商人互相攀老鄉抱團取暖,那一定是經濟危機了,或者環境惡劣實在不得已。
商人就是商人,新舊都一樣
中國商人:新晉商、新浙商、新魯商等等,全國以“新XX”命名的地域性商幫有很多,而且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認同和支持。《晉商之死》中對這些命名提出質疑,您認為新興商幫是否有必要從命名上跟傳統的商幫作出區分?
張弓驚:單純為了做宣傳,怎么叫都可以。這些名字你不能多想,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約定俗成。當年叫新中國,因為有個舊中國在那里,萬惡的舊社會啊。現在叫新晉商、新浙商、新魯商之類,你不要多想,叫了就叫了啊。商人就是商人,新舊都一樣,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中國的商業思想起步很早,在明清時候實際上已經非常發達,現在很多中國企業都望塵莫及。
我去山西常家大院,當年他們的生意從武夷山做到恰克圖,員工數萬人。看見人家的管理,沒有電話,沒有電報,沒有ERP,有條不紊。院子里立的孔子論語“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是典型的企業文化,有力、實用。對比我們現在很多企業的所謂企業文化,瞎編濫造,還干巴巴,一點沒有號召力。甚至還有“頂身股”,類似今天的“期權”……這樣的弄法,如果沒有歷史強行阻斷,你難說不會產生中國的洛克菲勒。
現在我們總拿什么新晉商、新浙商、新魯商說事,說說就說說吧。關鍵是我認為要真正研究老的晉商、浙商、魯商的成就。商業不是政治,講究實效。金融危機了,發現美國也不是什么都行。臺灣人在研究“中國式管理”,大陸的政府機構,與其搞一些新名詞急功近利,不如好好花點民脂民膏研究研究中國的商業思想。這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財富,還能夠真正幫助這些“新X商”們解決他們現實的管理難題,給彼得·德魯克找點中國證據也好啊。
“這樣的人叫商人,是對古今中外全體商人的侮辱。”
中國商人:煤老板究竟算不算“新晉商”在山西引發過爭議。你認為這種爭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張弓驚:煤老板是不是商人都成問題,還需要討論他們是否算“新晉商”嗎?按理,這樣說他們肯定是有委屈的,就像現在他們全體“被國有”他們有委屈一樣。錯不在他們。我不太了解煤炭行業。關鍵是,這個行業,這些人,之所以有資格從事這個行業,之所以能夠玩轉這個行業,有多少是純生意的成分?有多少是非生意的成分?到現在,從我這個局外人掌握的材料看,看不清。
去年汶川地震,有種行為被罵成“豬”;結果有網友說,“不能這樣,說這種行為是豬,豬還不同意呢”。現在中國,很多事情都被異化。最近荊州的那個駭人聽聞的打撈公司,一沒船只,二沒員工,就是一空殼公司,還從來沒有交稅和年檢。可是人家就是有本事壟斷當地的撈尸權。有人落水,才臨時找來船工;要1萬5,給船工4000,剩下大部分歸自己。如果這樣的人叫商人,是對古今中外全體商人的侮辱。
當年出問題我們習慣于說由于中國一窮二白。后來出問題習慣于說是由于十年動亂。現在出問題我們習慣于說由于體制原因。煤老板之所以名聲不好是因為體制原因。甚至,那個打撈公司的老板也會說因為體制原因。我看都不是,我們是不是正正經經做生意就一定會垮臺?我們是不是不干傷天害理的事情就活不下去了? 活著,哪怕窮些,沒有噩夢的生活,應該多么美好。
等價交換得來的金錢比什么都干凈
中國商人:《晉商之死》作者說,像“仁義道德之類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價值不再需要被強調了”,這個觀點引起了一些晉商網友的質疑。你認為企業和一些商業組織,應不應該把“仁義道德”之類的東西作為企業精神或者商幫精神的一部分?
張弓驚:我看不出有什么道德比得上商業道德科學、合理和先進。很多年前在廣州,去商場買顆水果糖,售貨員給我說聲“謝謝”,才幾毛錢的事情,讓剛從內地來的我受寵若驚。廣東人講廣東話,可是如果你說普通話,他馬上給你說普通話,即使滿是粵味的普通話,卻也表示他的真誠。我曾經和一些土著廣東人聊過,他們說“來的都是客嘛”。對于生意人,所有的人都可能是潛在客戶。
等價交換讓人真正看到了平等。放棄了等價交換的基礎,空講“仁義禮智信”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教化,是聰明人對傻子的欺騙。《圣經》說,人蓋房子,不要蓋在沙灘上,要蓋在磐石上。在一個充滿特權的社會里,大力提倡雷鋒精神是一種愚民政策,等價交換得來的金錢比什么都干凈。需要說明的是,我不反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反對的是拋棄平等基礎空講溫良恭儉讓。
在法治環境不很完善的情況下,商業的逐利本性,讓一些商人總是抵制不住尋求特權的誘惑。利用各種手段主動或被動與政治狼狽為奸,利用手中的資金優勢或某種其它優勢惡意消滅競爭,從而操縱市場形成壟斷利潤……凡此種種,都是在人為制造非等價交換,都是對商業精神的背叛,在我看來,都是在玩火。這絕對不是道德說教,這是商業生存法則。失去安全生產,利潤終將歸零。
你說“打到XX”,就只能代表你自己。
中國商人:《晉商之死》作者提出“打倒晉商”這樣的主張,有人說作者有文革情結。你如何評價這種爭議?
張弓驚:“打到晉商”是個片語,主語缺位,沒法評論。“打到XX”是典型的文革語言,當時“打到XX”的主語很清楚,就是“我們”打到xx;這個“我們”就是指被煽動或被裹挾起來的人民群眾。某個國家的總統,在被美國人抓住處決的前幾年,還很高調的在全國普選“全票”當選總統。這個“我們”相當于這個“全票”。現在我們應該沒有這個環境了,你說“打到XX”,就只能代表你自己。
既然代表你自己,而且只是嘴里說說“打到”,過過嘴癮,無所謂。無論如何,我們已經進步了,進步到除過幾個有限的特殊名詞你不能在公眾場合喊叫、在網上發帖、寫文章發表、出書論述“打到”之外,你盡管說,沒有人管你。所以,說說就說說吧。至于誰有爭議,也可以反過來說“打到這個喊打到的人”。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正視、珍視這種進步。哪怕有點慢。
說作者有文革情結,除非作者以為自己在“為民請命”。說真的,中國的文人很多都有這種習慣性想法。“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曾經是多少中國文人的夢想。但是,我要說的是,文人首先是個人,應該首先在人的層面上思考問題,別擴大化。別想著代表誰,一個人,能夠做好自己:說自己真正想說的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已經和圣人差不多了。打到誰?你配嗎!
官商勾結是對商業精神的反動
中國商人:《晉商之死》指出“晉商是黑社會”,我仔細讀過,發現作者說的現象其實在過去的“十大商幫”中都存在。一些網友也不理解,為什么單單指出“晉商是黑社會”?你如何評價在商業活動中,其實在各個國家各個時代都會出現的“官商合作”以及商幫內外的其它潛規則?
張弓驚:我講個故事。大學時候,我同宿舍的一個好朋友,有一天不知道從哪個旮旯弄來本醫書(我們是英語系的)。天天看,看到腎炎這一章,講腎炎的這個特征那個特征,就吃驚地說:啊,弓驚啊,我好像是得了腎炎,怪不得最近老不舒服。看到了肺炎又覺得自己得了肺炎,不得了。最后看到了帕金森,又說自己是帕金森……結果,一本醫書上的病癥,幾乎都得完了。
我們先給黑社會弄一個特征,然后拿著這個特征給商幫套,結果發現,特別像,就說這個商幫是黑社會。我說,如果你拿著這個特征給其他組織套,甚至給世界上一些合法的政黨、合法的政府套,你會發現,他們也很像黑社會。我認為,是不是黑社會關鍵看他是不是有組織的不干人事盡干壞事,比如販毒、收保護費等等。偶爾為了生存出點歪招,當然不對,但是不能算是黑社會。
我是反對官商勾結的,前面已經講過,因為官商勾結是對商業精神的反動。但是,在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商人在自己的生存空間隨時都會受到擠壓的情況下,做小了不怕,做大了,投靠官僚幾乎成為必然的選擇。潛規則的存在是因為顯規則的失效。完全不投靠,眼下受傷的就是商人;完全投靠,最終受傷的還是商人。如此輪回,直到商業真正成長壯大為一種精神。
說九毛九是表揚山西商人呢
中國商人:包括節約成本的意識,我接觸的溫商,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非常好,而作者在書中說“晉商都是九毛九”。有人認為是在妖魔化晉商,你認為作者是否公正,我們應如何看企業家的成本節約意識?
張弓驚:應該是九毛九就是九毛九,這是山西商人成熟的體現,我認為是表揚晉商呢。明明是九毛九,卻佯裝大度,說讓出去就讓出去,多半不是商人,而且多半都是窮人。為什么呢?生意,不管是現代生意還是古代生意,都是從一分一厘精打細算中得來的。窮人為什么窮?就是因為不在乎啊。不在乎一分的人,肯定成千上萬的時候也無法在乎,因為已經晚了。商業就是商業。
看過很多揮金如土的所謂“商人”,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商人——他的利潤可能不是從純粹的商業交易中得來的。來得容易,去的就快。這樣的人什么年代、什么社會都有,但是千萬不要把他們叫做商人。實際上,我們應該鼓勵這些人大手大腳,讓這些人去胡吃海塞吧,讓這些人去瘋狂賭博吧:吐故納新,越快越好;他們一茬茬倒下去,才能顯出勤勞創業者的價值。
真正創業起家的商人,他知道財富的來之不易,他會比窮人更精打細算。有人告訴我,三天兩頭換新潮手機的白領,多半是打工族;公司一開業就在自己辦公室放上高檔茶具的創業者,多半會失敗。我看過許多勤儉節約的千萬富翁,簡單務實的億萬富翁,他們很讓我敬佩。中國人窮怕了,以為富人就應該大手大腳。現在問題是:很多富二代,我怕他們也這樣想。
對晉商挑釁式的調侃,削弱了這本書的思想性
中國商人:總體而論,你認為《晉商之死》是一本怎樣的書?
張弓驚:《晉商之死》應該是一本探討中國商業精神的書,從書名看應該是這樣,從目錄看也應該是這樣。實際上,這本書也用了大量篇幅探討商業精神。但是,我認為不夠。太多對于晉商挑釁式的調侃,削弱了這本書的思想性。本來可以成為一本對于中國原創商業精神研究的經典,結果走到半路就打住了。沒有辦法,太聰明的人都這樣。
說實在的,對于中國原創商業精神和實踐的挖掘,中國太欠缺了。余世維教授講“中國式管理”,太表面化,近乎一種表演——他是在做演講,演講可不是要演嘛。需要有人真的沉下心來做研究,告訴讀者中國式的管理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興盛,又是怎么衰落的。還原歷史原因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還原那些企業自身的成敗得失的原因,站在真正企業管理的角度。
這方面,電視連續劇走在前面。每當我看這些文人們講的商業故事的時候,總是想起來小時候在陜西老家聽到的故事:兩個老農議論,毛主席在北京天天吃什么呢?最后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毛主席肯定天天頓頓吃哨子面(關中的一種肉丁鹵的面條)。我并沒有偏激到認為我們老祖宗那點商業經驗有多高明;但是我認為:骨子里的傳承無法改變。歷史有斷層,人性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