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卡斯迪/文
1996年的秋天,在麻省理工學院,我曾經對薩繆爾森有過一次采訪。在回答我有關“是否仍然還是一名凱恩斯主義者”的問題的時候,“我稱自己是‘后凱恩斯主義者’”,薩繆爾森回答道。“凱恩斯主義在1936年的那個模型已經過時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它就不適用于今天。”他回憶起了1986年時在英國劍橋所參加的一次幾年凱恩斯誕辰115周年的活動。“每個人都在那里。他們都站在那兒而且說,‘我依然是一個忠實的凱恩斯主義者。我依然是一個堅定的信仰者。’我就顯得有點不禮貌了。我說,‘你們讓我想起了一系列的納粹口號。我依然是一個好的納粹。’凱恩斯主義不是一種宗教意識:它是一種分析的模型。跟十年前比較起來,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同的凱恩斯主義者。”薩繆爾森之后又引用凱恩斯自己的話,“當語境改變的時候,我改變我的觀點。你不是這樣的嗎,先生?”
問:在今天,你如何評價凱恩斯?
答:“我依然認為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而且在所有時代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中排在第三位。”
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答:“亞當。斯密,以及列昂。瓦爾拉。”
瓦爾拉是19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執教于洛桑大學。他是第一個針對整體經濟寫下“一般均衡”方程式的經濟學家。他把市場中的所有東西都包含了在內,從糖到iPod。他被廣泛的認同為是數理經濟學的創始人。“我們都是沿著他的足跡前進的,”薩繆爾森在評價瓦爾拉的時候說。
問:“你為什么成為了一個凱恩斯主義者?”
答:“我在芝加哥大學受教于世界上最好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家。我并不是輕視自己的教育。但我接受的教育在解釋我身邊的東西的時候沒有用處。那就是大蕭條。有一年,在整個的芝加哥都沒有過真正的房地產銷售。凱恩斯理論非常適合于所發生的事情。它是所有的工具里最合適的,所以你可以用它來解釋什么將發生。”
“凱恩斯的貢獻不僅僅局限于提出了在一場衰退時增加政府支出。回到了大饑荒的年代里,每一個政府都會這么做。他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思考其重要性及規模的方式,以及諸如此類的等等。”
雖然薩繆爾森很快的就吸收了凱恩斯的新觀點,但是其他的人則沒有。“像經濟學這樣的不精確的科學想要發展,總是以一場接一場的葬禮來進行的。”薩繆爾森說,而凱恩斯還惹怒了他在芝加哥大學的一個老師,Frank Knight。“他的確認為凱恩斯是一個魔鬼。雖然他不相信上帝,但他卻能夠認出一個魔鬼。他堅持舊式的經濟學體系——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工作的十分好,除了在大蕭條時期。”薩繆爾森朝著我頑童般的一笑,“它是一門非常好的科學,”他繼續說。“出了例外之外,都是對的。”
問:“為什么凱恩斯主義勢漸蕭條了呢?”
凱恩斯的回答分為三個部分。首先,他說,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犯了錯誤,把大衰退時期的經驗在戰后仍然延續了下去。而當軍事沖突結束之后,防御性支出開始減緩,他們預料著經濟會陷入又一場衰退。“但這種情況徹底沒有出現,”薩繆爾森說。“人們從戰場上回來之后,他們開始渴望著消費。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有能力去消費。”
其次,跟凱恩斯曾經在《通論》中所提到的完全相反,事實上,貨幣政策開始變得非常重要。“1936年的失衡,貨幣的角色無足輕重。”薩繆爾森回憶說。“利率是百分之一的八分之一的八分之一。我做了一些研究,而我發現,一百萬美元的90天國債利息是37美元。人們當時甚至都懶得算利息了。美聯儲是不重要的。戰爭時期,有傳言漫天飛,說它的權力將被剝奪之后賦予一個戰時機構。戰爭結束之后,貨幣開始變得重要了起來。米爾頓。弗里德曼和其他的人被證明是正確的。我要指責我的那些講英語的凱恩斯主義同僚們,他們并沒有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改變。英語世界里的凱恩斯主義者們,太過于死扣住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模型了。”
凱恩斯主義式微的最后一個原因,是滯漲:不斷增加的通脹和失業率的組合,這出現在19世紀初期。在很多民主國家里面,薩繆爾森指出,即便是這意味著一種適度的通脹上升,都存在著一種由政府來嘗試著刺激經濟的誘惑。“你啃蘋果,”薩繆爾森說。“你知道自己可以這么做。所以你就狠狠的啃。誘惑之處在于,對它的過度使用。這是一場災難,貝弗里奇爵士(早期的英國凱恩斯主義者),Alvin Hansen(早期美國凱恩斯主義者)以及,毫無疑問的,凱恩斯本人,在一定的程度之上,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都懷疑,真正的全面就業,將會導致初期的通脹問題。”正是出于這種恐懼,薩繆爾森回憶說,導致了直接的對于工資及價格的管制——稱之為是價格及收入政策——但是,這樣的管制并沒有獲得多大的成功。“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沒有什么工具能夠讓你去解決滯漲問題。但是,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中也沒有能夠讓你解決滯漲問題的措施。不能解決持續的滯漲問題,是導致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死亡的最大的問題。”
問:“凱恩斯主義給今天留下了什么?”
非常多,薩繆爾森回答說。“非常簡單,隨著供應沖擊,跟19世紀的時候比較起來,凱恩斯主義在解釋1980年代之后的美國經濟中出現了什么方面非常有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