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派記者 王堯
家住河南省鎮平縣彭營鄉李金莊村的徐雅潔老人,不知道在歐洲城市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和自己有什么關系。不過,91歲的她確實感到“現在的冬天不如過去冷了”。她的孫子告訴她:“這是氣候變暖造成的,不是咱們一個村的事兒,對全世界的老百姓都有影響。”
12月7日到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行。開幕式上,來自斐濟的女孩泣不成聲。她的家鄉和馬爾代夫等島國因為海平面上升,未來可能消失在海底。
一直在哥本哈根會場近距離觀察的北京大學教授呂植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不要以為氣候變化只對南極的冰、北極的熊有影響。其實,氣候變化可能影響你家的老人,你自己,甚至你的下一代。”
12日,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在哥本哈根說,目前全球各種極端天氣事件大多已在中國出現過,21世紀中國極端高溫事件可能更為頻繁。他說,近百年中國平均氣溫升高了1.1℃,比全球平均升溫(0.74℃)要高;近50年,我國區域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發生了明顯變化。
“修身,齊家,治國,救氣候”
“萬人會程進行一半,數萬人游行持續半天。修成的結果是,兩份官方草案出臺,等待各國部長級官員先完成“填空”作業,最后在17~18日由各國總統總理完成“答卷”。
——這是在迄今最重要的全球氣候大會的速寫。在這次大會上最熱鬧的是丹麥歷史上最大的游行。
“修身,齊家,治國,救氣候”,12月12日,這樣的中文標語出現在哥本哈根的街頭游行隊伍中。這天被稱為“全球行動日”,數萬人走上哥本哈根的街頭,向“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施壓,希望各國政治家在這里早日達成協議。
來自中國的青年代表和民間環保人士也走在游行隊伍中。民間的“中國青年代表團”成員王悅悅說:“我們的口號包括‘中國青年加入世界’,‘生存不容談判’,‘沒有其他路,現在就行動’,‘救救京都協議書’等。”
這些游行隊伍聚集在會場外面,點燃蠟燭。聯合國負責氣候變化的最高官員和游行代表進行了對話。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答中國青年報記者問時說:“每個人都有自由表達的權利,所有人都應該尊重其他人的權利。但是希望在會場內抗議的聲音不要太大,別讓聲音干擾了談判。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讓人類有更好的生活。”
在哥本哈根會場現場,中國官方展臺散發的資料里說,中國政府希望“中國公民社會在氣候變化這個議題上發揮監督作用”。
丹麥警方說,參與周六在哥本哈根游行的人數超過10萬人,其中近千名有街頭暴力的人遭到警方逮捕。
官方“草案文本”已得到192個締約國家認同
12月11日上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產生了官方草案文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的“主席草案文本”,以及《京都議定書》修正案的“主席草案文本”。《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的主席草案只有7頁,《京都議定書》修正案的主席草案為27頁。
國際民間扶貧與發展機構“樂施會”專家蘇培建現場評價說:“從過去的200多頁文件,到現在的10頁左右,說明共識集中濃縮,這是兩年來多輪官方討論的成果,也是一周談判的成績。”
接近中國代表團的人士分析,這兩份官方的文本草案,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有兩個亮點:第一,他們堅持的“雙軌制”得到了確認。“雙軌制”,是指氣候變化談判同時在兩個“軌道”進行,由兩個特設工作組負責具體談判。第一個軌道,《京都議定書》不涉及美國,但過去的協議要繼續保持;第二個軌道,包括美國在內的192個《公約》的締約國。
這種談判方法,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可以使《京都議定書》的成果繼續保持;另一方面,通過《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把美國拉上了應對氣候變化這個“牌局”。
對中國而言,草案的另一個亮點是,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都較預期的積極。
不過,對于發達國家應該提供的資金支持,文本草案目前沒有寫上具體數字。而且,修改后的公約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公約也沒有明確。
樂施會氣候變化項目官員李寧說:“大規模、固定地支付給發展中國家資金是協議成功的關鍵。氣候資金支持對于能否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協議至關重要。這樣才能保證在窮國付諸真正的行動,它要求發達國家現在必須采取措施。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法律協議,而不是一再拖延。”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希望能夠有一個有法律效力、能執行的文件。中國氣候談判大使于慶泰在接受中國青年報專訪時說:“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實質內容比名字更重要。”他說中國代表團堅持三點:1.這個文本要堅持公約框架;2.必須保障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3.發達國家承諾的技術資金要到位。
主持此次氣候變化大會談判的會議主席、丹麥氣候和能源部部長康妮·赫澤高(Connie Hedegaard)說,各方目前已經有了在哥本哈根達成協定的政治意愿,但這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解決問題的方案。
聯合國最高氣候官員德波爾表示,發達國家需要確立較高的減排指標,并在給予發展中國家強有力資金支持的同時,也讓后者廣泛參與到減排行動之中。他指出,考慮到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恐怕難以指望此次在哥本哈根就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詳盡文本。而各國部長也認為,要完成這些工作,“可能還需要6到12個月的時間”。
氣候變化談判會場多是公開的”陽謀”,難有什么秘密。這兩份文件最初僅向各締約方的政府代表提供,但是“主席草案”迅速出現在許多環保組織和媒體人士手上。
記者拿到的“主席草案”中有大段空白有待填充;案文中多處給出選擇項,好比選擇題。選擇題中多個選項并存,說明各方有嚴重分歧。例如,關于2050年的長期愿景,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國家,最多認可到全球增溫不超過2℃的說法,小島國聯盟和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則希望不超過1.5℃。再如,對于發達國家2020年與1990年相比的碳減排目標,就有25%至40%、30%、40%和45%四個選項。
從本周一開始,會議進入部長級談判。呂植教授說:“填空的事情,交給部長們辯論了。”
“丹麥版本”和給圖瓦盧的掌聲
官方的“主席草案”文本出臺,讓此前的各種版本變成了過去時。
此前亮相的,有備受爭議的“丹麥版本”草案協議,中國和印度等“基礎四國”制定的“北京版本”,以及小島國聯盟提出的圖瓦盧議案版本等。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國際項目專家希特(Heather Allen)說,“丹麥提案”被媒體炒過火了。事實是,這個文本當然有,但“泄露”出來的早已不是最新版本了。
“并且,丹麥作為大會主辦國預先草擬一份協議文本,這是聯合國會議的常見做法,不是什么丑聞。發展中國家對其內容的強烈不滿是引發戲劇沖突的原因。”希特說。
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在會議開幕第一天,針對中國記者的吹風會上就公開承認:“與其被動地等著讓別人提出文本,我們為什么不能提出一個相應的東西?”他說,發展中國家集團和中國一直主張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之下談判,不希望在這個談判過程中有干擾。
解振華提到的“北京文本”在丹麥當地時間12月10日,被法國《世界報》披露了全文。
這個“北京文本”由中國、印度、南非和巴西,即“基礎四國”(這四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可組合為英文單詞“基礎”,BASIC)于今年11月下旬在北京進行磋商時制定,又名“基礎四國文本”。
在“北京文本”草案中,全球溫度增加不應超過2℃的科學觀點得到了認可,但并未將其明確規定為上限;繼續強調《京都議定書》的作用;對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的美國,則規定其減排承諾應與其他發達國家具有可比性。
代表39個小島國聯盟的圖瓦盧在會場提出了“圖瓦盧文本”。圖瓦盧文本主張,全球的溫度增加上限為1.5℃,而不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建議的2℃。倘若該案文被接受,各國需要采取超乎尋常的減排措施。這被稱為“發展中國家不是鐵板一塊,開始分裂”,中國和發達國家一起成為“圖瓦盧文本”開火的對象。為此全會停了很久。
經過多天的會后斡旋,全體會議重新開始進行,圖瓦盧首席談判代表、澳大利亞律師弗萊剛發言就幾度哽咽。他說:“我們提出法律文本,不是玩法律游戲,而是為了生存。我早上醒來后忍不住哭泣,是為圖瓦盧人民的命運擔心。”他的發言引發會場長久的掌聲。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國際項目專家希特說,上周談判最大的爭議是圍繞“圖瓦盧提議文本”展開。
圖瓦盧為首的小島國聯盟要求建立工作組起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類似于京都議定書的法律效力),并希望在哥本哈根會議結束前完成。美、中、印、歐佩克(石油輸出國)不同意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各有其原因。最后這個難題交由主席國丹麥和少數成員組成的高層會議解決。
周六,大會主席赫澤高說,圖瓦盧提出的一份案文并沒有被各方接受,接下來幾天中將不再對其進行討論。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周五在代表團新聞發布會上強調,不管最終形成什么樣的文本,都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脆弱國家的需要。
從本周開始,哥本哈根大會進入艱難的一周。世界各國的部長和政府首腦的到來,讓主辦國丹麥加強了安全保障。丹麥老太太Bodil擔心的是,我們丹麥從不警車開道,外國首腦來了怎么辦?
本報哥本哈根12月1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