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每天工作25小時沖刺最終協議
陳曉晨
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會場,中國新聞中心。
當地時間12日17時(北京時間13日0時)的新聞發布會,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居然準時到了。對關注中國代表團的記者來說,這可是個新聞。
“我前兩次都遲到了。中國有句古話,叫‘事不過三’。我想今天不能再遲到了。”蘇偉的一席話引起了在場記者的一片笑聲。這也是大會開始以來,中國代表團氣氛最輕松的一次發布會。
蘇偉不高興
“事不過三”這句話,此次大會上,蘇偉還在另外的場合說過,而那次是比較有火藥味的。大會頭兩天,由于丹麥組織方工作嚴重疏忽,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三次被拒于會場之外。
10日上午的會議上,大會主席康妮·赫澤高甫一完成開場陳詞,蘇偉就請求發言。他總是自稱“英文不好”,但那次在用中文發言時加入了英文詞組。“我前天來到會場已經very unhappy(非常不高興),昨天更是extremely unhappy(極其不高興),希望情況不會再壞下去。”中方對自己的團長遭遇失禮的對待而發出抗議的新聞,迅速被媒體演繹成“中國代表不高興”。
而CBN記者當時在現場的感覺是,讓蘇偉不高興的也許不僅僅是解振華三次被拒門外,還有此次大會的徽章問題。蘇偉在發言中抗議說:大會的標志中不應只有“COP15”(《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而沒有CMP5(《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五次會議)。
“哎,你們知道我們現在是在開什么會嗎?”在1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蘇偉這樣問在場記者,“恐怕在場有人不知道,我們這次除了開COP15,還有CMP5。”而在會場內,蘇偉也是全力維護《京都議定書》的法律地位。
同樣令他不滿的,還包括發達國家承諾的減排幅度與資金援助與他的要求相去甚遠。針對發達國家每年10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他說,這平均到全世界發展中國家人民頭上,大約只有2美元/人,“2美元在丹麥不夠買一杯咖啡……我英文不好,咖啡(coffee說得聽起來像‘棺材’(coffin)……2美元也不夠買棺材板兒的。”
如果只聽錄音,可能會誤以為說話者是一位北京大伯。很多熟悉蘇偉的人士都說,他以前不是這樣的。
此次中國代表團的“媒體親和力”確實比以前更強。就拿設置中國新聞與傳播中心一事來說,雖然丹麥主辦方安排的地方較偏遠,耗費記者腿腳,雖然屋子太小而且不隔音,引起記者的普遍抱怨,可畢竟是一種主動發布新聞、掌握輿論主動權的方式。
“部長來抽打談判代表了”
11日,氣候談判的“雙軌”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和《京都議定書》工作組分別提出了兩份提案。蘇偉在發布會上說,這兩份案文為下一步工作和大會取得積極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礎。他認為,提交案文標志著本次大會的有關談判已進入關鍵期。
本周,大會就進入部長級會談階段。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說第一周的專業談判人員只是“唇槍舌劍”的話,第二周就該是“真刀真槍”了。
“部長的到來,就像鞭子一樣抽打著一線的談判代表,督促其加緊談判。”12日的發布會上,蘇偉這樣描述部長們到達哥本哈根對談判進程的影響。說話間,他似乎忘了,他自己也是“被抽打”的一線談判代表。
會上,他還講了“衣帽間的故事”。由于大會組織方人力有限,每天22時,衣帽間工作人員下班,代表們存放在那兒的衣服就被收攏了。而包括蘇偉在內的中國代表團很多人,都是晚上工作到22時后才走的,為此他們還要自己去找衣服被收到哪里去了。
這個問題,第二周就不存在了,因為第二周,衣帽間人員將24小時不間斷工作。但蘇偉說:“從下周開始,我們已經準備好每天工作25小時。”
他重申,哥本哈根大會的最終成果,應該體現為發達國家設置大幅減排目標、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發展中國家實施自愿減緩行動這三方面。
“堅定信心,凝聚共識,加強合作,落實行動。”蘇偉再一次用“十六字箴言”結束了第一周的最后一次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