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為何國企好不好我都要挨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 08:37  中國廣播網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為何國企好不好我都要挨罵
圖為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資料圖)

  兩年前的一個夜晚,李榮融輾轉難眠,白天看到的一篇評論《央企為什么這么“紅”》讓他非常郁悶,“我想不明白,為什么國企搞不好的時候你們罵我,現在我們國企搞好了你們還是罵呢?”

  彼時,國務院國資委剛剛公布了央企年度成績單——從2003年國資委成立起,央企銷售收入與利潤連續三年攀升。本以為如此出色的表現,足以為國資委與央企贏得掌聲,可李榮融沒想到,收獲的還是罵聲。“那天晚上我一直睡不著,我想起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首歌,你要是問我央企為什么這么紅,那就是因為我們中央企業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因為我們的工作和努力,所以央企搞好了。”李榮融說。

  雖然在國資委成立的6年里,質疑聲和罵聲始終伴隨著李榮融,壓力和郁悶對他而言根本就是家常便飯,但是,作為中國企業“國家隊”的“總教練”,作為高達5.5萬億國企資產(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業統計數字)的“看家人”,李榮融對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信仰和夢想從來沒有動搖過。這位共產黨員,是“國企強則國強”的堅定信奉者。他的夢想是終有一天,在世界500強的榜單上,能有50家來自中國。而且他相信,能實現這個夢想的,主要靠中國的國有企業。

  進退之辯

  在國資委最近公布的2009年前十個月央企的成績單中,中央企業在2009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98289億元,同比下降0.4%,降幅比1-9月縮小2.5個百分點;累計實現利潤6337.8億元,同比下降6%,降幅比1-9月縮小7.7個百分點;已交稅費總額9305.2億元,同比增長9.5%。

  與2007年以前相比,這樣的成績當然算不上炫目,但在全球金融危機剛剛掃過的背景下,它已然超出了李榮融以及外界的預期。在2008年那個可怕的冬天,李榮融曾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預備著國資委成立以來央企積累的所有榮光,被這場危機付之一炬。在2008年的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榮融說,“央企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要不要‘走出去’,而是能不能‘過得去’。”

  很難說是因為全球經濟的冬天太短,還是中國經濟的春天太強大,總之,央企的復蘇來得遠比想像的早。在2009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李榮融就帶來了央企走出底谷的消息。

  然而,就像中央企業每年漂亮的成績單都沒有換來掌聲一樣,2009年,率先復蘇的央企收獲的仍然不是贊賞和表揚,而是一頂“國進民退”的帽子。這頂帽子在國資委成立的六年來,一直壓在李榮融的頭上,而在2009年,它顯得尤為晃眼。與前些年社會輿論對“國進民退”的批判有別,這次,一個新的有力論據會被經常提起:中國政府刺激經濟復蘇的4萬億資金,絕大部分落在了央企身上。在冬天里“穿上棉襖”的央企,在擴張的道路上遠遠把民企甩在身后。中糧入股蒙牛、寶鋼入主寧鋼、中國建材橫掃水泥行業、山西煤炭行業大整合,甚至“央企地王”的出現,都強化了這一命題。

  對此,李榮融并不認可。2009年8月,在為廣州的黨政干部和企業負責人所做的題為“遵循企業發展規律,推動國有企業科學發展”的專題報告會上,他回應道:“中國現在并沒有出現‘國進民退’的現象。這是因為國企、民企都在競爭中共同發展,而不是說‘有我沒有你,有你沒有我’。我相信,民營經濟還會做大做強,但客觀地講,它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中間會有些矛盾。”為此他還特別提出,在這一輪的并購整合大潮中,也歡迎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對央企進行重組并購。

  不僅“大老板”李榮融,其轄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也堅決不同意這種提法,甚至比李表現更激憤。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反問:“國企賣了,說我們‘賤賣國有資產’,買東西又成了‘國進民退’,到底讓我們怎樣做才對?”(詳見本期《寧高寧:告別“摩根時代”》)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不久前也對《中國企業家》表示,“什么國進民退啊,我說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中國大型企業在前進,央企也由于投資者和股民的參加,進一步多元化,進一步走向市場。央企收購一些中小企業來進一步擴大它的實力,有資本的融合,也有企業組織的融合。這是一個雙向進步。”

  與“國進民退”現象交映的另一個現象是“央進地退”——這場不涉及所有制性質變化的整合風暴事實上來得更猛烈和持久。除了幾個國資勢力強大的中心城市外,地方政府都在竭盡所能抱緊央企這棵大樹。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選擇,邏輯很簡單:首先國企改制是政府必須要做的工作,接下來的問題是“賣給誰”:把國有企業賣給民營企業或者管理層,弄不好就被會扣上一個國有資產流失的大帽子;賣給外資,則要承受損害國家經濟安全的指責。而賣給中央企業,就像是從一個口袋轉進另外一個口袋,稅收、就業——這兩個地方政府最在意的“收益”沒有流失,何樂而不為呢?

  有分析人士指出,“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在國資委成立之初就被作為引導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指揮棒”,現在已經失靈。特別是央企,“只進不退、有所為沒有不為”,是對現狀更加貼切的描述。

  接近國資委的一位專家曾向《中國企業家》透露,2003年成立以來,國資委就一直在考慮出臺一個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路線圖:哪些行業進,哪些行業退。但是因為過于敏感,至今未有定案。

  關于“進退之道”,國資委曾有過說法。2006年底,李榮融就曾放出過一個探測氣球,即網絡上流傳甚廣的“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7大行業由國資絕對控制。這一提法出爐后,即遭遇輿論強烈炮轟:這是在強化壟斷,與打破壟斷的市場化改革方向相悖。后來,該說法在國資委被淡化處理,至今未有公開文件面世。

  “國進”其勢難擋,那么民企收購央企,有沒有可能?

  對此,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有一番比較客觀的說法:“總體上講中國的民營企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即家族企業階段。家族企業經營中小企業效率很高,但經營大企業在企業文化、管理、決策機制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現階段,把國有大企業退給民營企業風險很大。”

  在事實層面,國資委成立之初央企的數量為196家,截至目前減到了132家。這64家央企的退出,沒有一家是通過賣給民企或者外企實現的,大部分是央企之間的內部整合。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