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崔 軍
中國的投資真是過多了嗎?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就持有這個觀點。但在12月5日舉行的2009年(第八屆)中國企業家領袖年會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就對此提出了質疑。
年會上,史蒂芬·羅奇除了繼續重復他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開出的藥方“美國儲蓄,中國消費”外,還特別用幻燈片給出了一系列數據,強調了中國不應該再像以前那樣只致力于投資和出口。
在接下來的發言中,錢穎一明確表示,流行的答案未必是標準的答案。羅奇先生不知是否知道中國人均資本的存量是如此之低,是遠遠低于美國的,這一點恰恰沒有顯示在羅奇先生的幻燈片上。
羅奇認為,中國經濟的驅動,在過去的幾年中,一個是出口,另外一個是投資。隨著外部需求的變化,尤其是美國的消費已經沒有以前這樣強勁了,國際社會已不可能對中國企業出口提供像以前那樣的支持,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就此,羅奇在刺激內需方面,給中國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要有更平衡的經濟發展,不應該再像以前那樣只致力于投資、出口業的發展。二是要擴展農村消費的基礎。三是要減少貿易和經常項目的赤字。四是要改變以產出為重點的模式,轉到以消費為重點的模式。五是解決大規模的剩余勞力就業問題。與此同時,羅奇還強調,擴大消費,中國要建立一個非常好的社會保障體制,同時解決儲蓄率過高、房價過高、服務業在GDP所占的比重、研發在GDP所占的比重等問題。在后危機時代,中國要抓住發展的機會,更好地改變宏觀經濟架構,使自己在下一個30年做得更好。
錢穎一則表示,對于這次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由于不同的經歷,西方發達國家與我們的解讀不同,這是很自然的。在對危機思考的過程中,有很多流行的說法,但未必就是真正的答案。
錢穎一說,這些流行說法包括:中國的儲蓄太多、投資太多、出口太多;杠桿率太高,金融創新太多;股東價值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價值不平衡。這些想法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細致的考慮。亞當斯密最大的貢獻,就是告訴我們在一些條件下,即使每一個消費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一個企業只想到自己的利潤,社會福利仍然可能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