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呈思
實習記者 楊勇 上海報道
12月2日,來自中央債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債登”)的一份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全國共發行地方企業債券共計1971.33億元,這其中絕大部分是被稱為“準市政債”的城投債。
如此規模,已和今年國家代發的2000億元地方公債相當。
記者同日從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了解到,今年前11個月,各地城投債即發行了106只,而全年融資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相比之下,去年全國城投債發行數量為24只,融資規模為406億元。
迪拜危機殷鑒不遠。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最近警告,一些城投債“過度包裝”,加劇了風險。
城投債“過度包裝”
12月2日,記者從國家發改委財金司了解到,剛剛過去的11月,全國共發行了17只企業債券,其中13只是城投債,發行規模為185.5億元。
這幾乎相當于去年城投債發行總量的一半。今年1-11月的發行量,超過了此前四年的發行總額。與此同時,城投債的發行期數占企業債的比例,亦從2008年的26.2%迅速上升至11月的76.5%。
“城投債發行數量急劇上升,反映了地方巨大的融資壓力。”上述中部某省發改委官員告訴記者,國家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要求地方設法配套1.2萬億以上的資金,這令地方政府不得不借助已有的政府性基建融資平臺申請發債。
以湖北為例,前四批中央新增投資中,湖北省累計爭取到約150億元,列全國第4位;9月4日,地方債發行收官,湖北亦獲得三期共81億元的地方公債額度——但這些對于總數達6967個、總額數千億的省內新增投資項目來說,不過杯水車薪。
“大部分的資金要靠發行城投債和銀政信合作方式來籌措。”一位地方大型金控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最近公開強調,要關注城投債規模過大引發的潛在風險。他表示,城投債發行過程中的“過度包裝”,讓風險更加突出。
“不少城投公司為了能順利發債,都會在發行前向城投公司注入各種資產。”某債券承銷商告訴記者。
記者從最近發行的城投債的募集說明書中看到,發現了不少突然變得“光鮮“的報表。
例如,發行總額10億元的“2009汾湖債”,其財務數據顯示,發行主體蘇州汾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08 年末的凈資產為292,011.83萬元,比2007年末增加183663.98萬元。
但記者隨后從募集說明書查證,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汾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先對公司以貨幣方式增資50,000萬元,隨后又以股權10,801.73 萬元和實物資產145058.23萬元作為對公司的投入。幾番下來,政府累計增資達205,859.96萬元。
另一方面,盡管其利潤總額及凈利潤均為正值,但其中計入了開發區管委會對公司的財政補貼。公司2007年和2008年從政府獲得財政補貼的收入,分別為3500萬和11927萬元。
此外,作為變相的市政債券,城投債的償債擔保幾乎均和地方財政掛鉤。
比如,“2009鶴城投債”即以其發行人與齊齊哈爾市財政局簽署的《市城投公司南苑基礎設施等城市建設項目、公益性資產及剝離資產政府回購協議》產生的應收賬款進行質押擔保,并以發行人所擁有的土地使用權進行抵押擔保。
而一個事關償債能力的風險則是,目前城投債的發行主體級別正不斷下降,由京滬等一線城市,到中西部三線城市,而時至今日,區縣級城投公司亦加入發債行列。
地方債務之憂
“城投債還未必是地方債務中最具風險的部分。”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劉煜輝對記者表示,城投公司包裝發債的項目往往是現金流比較好的部分,真正擔憂的是信貸負債。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3800多家地方融資機構,管理總資產達8萬億元,地方政府的負債上半年即達5.26萬億元,負債規模急劇擴大。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金融市場處處長卜永祥表示,目前地方融資平臺的項目融資中85%以上靠銀行貸款,其他靠企業貸款及發行銀信政的理財產品。
卜永祥說,如以2009年末期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7萬億、并計入同期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從2012年開始地方政府的償債率將超過15%。這對于地方財力將是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加上地方公債和城投債,地方政府本身的負債會更加嚴重。
“負債壓力能否減輕或化解,關鍵在于項目的未來收益。”劉煜輝認為,政府目前從事的融資項目大多為基建設施,其盈利往往完全取決于未來地價的攀升情況。
武漢城市圈大型融資平臺——“湖北聯發投”綜合處處長蔣曲告訴記者,公司參與投資的花山新城和大東湖水網構建工程等百億級項目,正是采取“先修路修橋、后土地置換”的盈利方式。
不過,這種以未來土地資源收益做溢價的借債融資方式,往往蘊含著巨大風險。一旦地價沒有如愿“炒起來”,政府將面對巨額的融資壞賬。
記者從中債登了解到,除了地方公債須在3年內償還,城投債等其他形式的政府負債大部分期限為5-10年。這早已超出地方政府現屆政府的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