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調整經濟結構的調整廣受矚目,而如何解決產能過剩成為當前熱議的一個話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11月29日在“2009第一財經金融峰會”上表示,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應對產能過剩加以區別,而調整產能過剩則應該依靠市場機制。
“經濟結構調整是一個老話,但是似乎是總在調整,卻不斷惡化。這次危機使得我們過去的一些有效調整步伐中止了,應當說對于我們的經濟結構有惡化的影響。經濟結構可以從很多角度去觀察,目前議論比較多的是所謂在少數部門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多數部門的產能過剩問題。”李揚表示。
他認為,正常的市場經濟的產能過剩是可持續的。“市場經濟就是一種產能過剩的經濟。比如各種各樣的輕工領域、制造業領域。而且這種狀況是可持續的”。
另外一種則是周期性的產能過剩,也就是隨著經濟周期由衰退到高漲,一些產業的供應顯得緊張或者是過剩。李揚認為,對于產生周期性產能過剩的行業,不能用完全靜態和短期的觀點來看問題,應該放在周期范圍內來觀察其產能問題。
此外,在地方政府實力強、重復投資嚴重的環境下,還會催生絕對的產能過剩。
李揚認為,應當通過市場機制來調整產能過剩。“要把判斷產能是否過剩的責任交給市場、交給企業,尤其是要把調整產能的一個任務交給企業,交給市場。中國的金融部門則應該在溝通政府和企業、市場方面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