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張佳佳報道
“去年9月份的‘三聚氰胺事件’暴露出行業發展的軟肋,整個行業的發展出現一種停頓狀態,或是比較大的下滑現象。”東方艾格高級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
首先,在出口領域。中國奶制品出口主要有兩類型奶,一是液體奶,主要出口港澳地區;二是奶粉,主要是東南亞、非洲、拉美國家,少部分出口到歐洲。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中國出口的奶制品下降85%以上,接近于停頓的狀態。
更麻煩的是,在這個事件之后,在其他的含乳食品和其他食品當中也出現過一些類似三聚氰胺的報道,國際上對中國食品的品質有很大的懷疑,不再信任中國的食品,整個影響是很不好的。
此外,在國內市場領域,乳企受到的沖擊也是非常大的。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8月,全國乳制品和液體乳的產量都是呈同比上漲的狀態。到9月份,乳制品和液體乳的產量同比增長變為-13.30%和-18.67%,10月份分別為-28.83%和-32.49%;11月的數據則是-22.47%和-26.56%。
據記者了解,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給各大乳企造成部分產品召回和銷量下降,以及在處理原奶和恢復產品銷售宣傳活動時產生了額外成本,乳業三巨頭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光明乳業去年業績都處于虧損狀態。光明乳業虧損2.86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234%;蒙牛乳業發布公告預計2008年全年虧損9億元;伊利股份亦發布預虧公告但未透露預虧金額。
雖然,在國際和國內上,“三聚氰胺事件”給中國的乳業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然而,它對整個乳品行業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積極的影響。
陳連芳介紹,“三聚氰胺事件”把這個行業中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曝光了。曝光之后,整個乳品行業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政府不管理這個行業,任其自生自滅,那么,這個行業將完全消亡;二是政府加大管理力度,超大規模地對整個行業進行改革,想方設法將這個行業從泥潭中徹底地解救出來。
“而我國的政府選擇的是后者。政府在改造的過程中,包括立法、標準的制定、監管以及社會和媒體的監督等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所有出臺的措施基本都得以兌現。”陳連芳說。
事實上,“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政府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以及《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同時,由衛生部牽頭,無論是原料奶的生產還是乳品加工,對整個產品從原料到加工過程中的一系列標準重新進行修訂。對乳制品行業從源頭開始進行全方位規范整頓。
除此之外,在輿論監督方面,企業做得也比較到位。比如伊利、蒙牛,他們通過互聯網,建立網上的監督平臺,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的產品的加工過程以及牧場的狀況;另外,他們還歡迎一些駐華使館的官員去參觀自己的牧場,看看整個工業過程,也歡迎各種媒體采訪,自己主動提高透明度。
但專家同時指出,中國乳業能否始終保持這種健康發展態勢,關鍵在于能否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模式,并一以貫之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