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
梁曉蓮,張業軍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按可比價格計算,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7%。而在國內經濟重鎮的廣東省,數據也顯示,前三季度廣東實現GDP同比增長8.6%,已經提前實現年初計劃的全年8.5%的經濟增長目標。日前,在佛山傳媒集團主辦的“后危機時代中國制造突圍之道”高峰論壇上,《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金碚研究員。身為國內權威的經濟學家,金碚詳釋了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產業升級之路,他表示,未來中國的制造業必須走上精致生產并且兼顧環保之路。
《中國經營報》:一切數據似乎都在表明,目前中國經濟正在企穩回暖,你是不是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金碚:這次金融危機為什么表現得這么嚴重,而且恢復得這么艱難——即使到現在為止我們也很難說這次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其中的原因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產業經濟學根源是非常深刻的。說到產業經濟,我們需要厘清現在全球包括中國所處的產業經濟發展時代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從19世紀以后,世界進入了鋼鐵、電力工業的時代;到了上個世紀則進入了以能源,特別是石油工業為代表的傳統工業、傳統產業階段。這個階段的產業特征是以石油為世界產業鏈的核心,到上世紀70年代,由于爆發了兩次很大的石油危機,大家就在思考這個時代是不是要過去。
面對這樣的問題,當時世界上有兩種思潮,一種思潮是不要發展,不要增長了,人類只有停止增長,這個世界才能夠生存下去。當時羅馬俱樂部寫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報告,翻譯成中文名字就叫做《增長的極限》,他們說,到20世紀末或者21世紀初人類必須要實現零增長,只有零增長,地球才能夠支撐人類生存。第二種思潮是不要零增長。但是也不能夠走一條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不能夠走依靠石化能源特別是依靠石油來發展的這樣一條路,應該走第三條道路。這種觀點當時也很有名,比如印度就有所謂的“綠色革命”、“綠色農業”,即表示不要用拖拉機,不要用農業,也不要用飛機播種,總而言之不要靠石油,靠人力,牲畜,靠改良種子等等。當時有一本著名的書《小的是美好的》,是經濟學家舒馬赫寫的,核心的觀點就是說不要搞大工業。
《中國經營報》:中國改革開放30年,環境污染、資源緊缺等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我們是不是需要選擇一條新的發展路徑呢?
金碚:上面兩種思路都有合理性,里面確實提出了產業發展中間存在的問題,但是,從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以來一直到現在,世界并沒有按照這樣兩種思路在發展,而是非常頑強地按照工業化的路徑發展,特別是像中國、印度、巴西這樣的國家,加入了工業化加速發展的行列。上世紀80年代以后,又產生了新的產業發展現象,我們現在把它叫做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產業是以電子、通信信息技術為代表,同時由于這些產業的高度發展,反過來支撐了相關服務業的擴張。
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通信為代表的產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很快,特別是在上世紀90年代,大家充滿信心,認為這個產業可以擺脫傳統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這個產業發展起來,我們就可以走入一個弱周期增長時代。所謂“弱周期”就是不會再發生經濟大幅度波動,不會產生經濟危機了。但是到了21世紀初的時候,好景不長,以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崩盤為標志,投資人突然發現這個產業確實是好東西,很有前途,但是不能夠使投資人得到長期的投資回報。
直到這次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產業發展方向的問題又被提出來。這個問題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差不多每10年就要被提出來一次,F在大家就在討論,石油快用完了,石油漲價了,資源要枯竭了,環境嚴重污染了,我們不能這么干了。但是人們還是朝著工業化的方向在走。中國仍然要堅定走工業化道路,不走這條路沒有其他的路。在現階段解決中國任何重大社會、經濟、安全、環境等問題都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發達的工業基礎,包括重化工業,這個路繞不過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資源、環境的問題會越來越突出。
《中國經營報》:針對資源和環境的問題,廣東省政府前兩年曾經大力提倡“騰籠換鳥”、“產業升級”,這次金融危機對廣東的影響首先是導致珠三角地區相當一批企業倒閉,珠三角經濟一度遭到重創。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如何實現產業升級呢?
金碚: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顯著的條件下,中國工業包括資源密集型的產業,會以顯著的快于世界平均速度向更有效利用資源和更清潔生產方向升級,這是我們的判斷。我們也做過一些研究,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工業高速發展,確確實實消耗了很多資源,對環境也產生了很負面的影響。另外一方面,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也使得全世界資源利用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每生產一個美元的GDP所耗費的資源是下降的。
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后,都在討論一個問題,產業要升級,但產業怎么升級?升級含義究竟是什么?原先有一種理解,有一些產業成了夕陽產業,有一些產業成為朝陽產業,朝陽產業不斷發展,有人是這么理解產業升級。其實僅僅這種理解是遠遠不夠的,中國現在面臨更重要的問題,除了前面描述的產業間升級之外,還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具有普遍性的要求,我們把它叫“產業內升級”,意思是一個產業仍然在發展,但是這個產業要在工藝上、技術上、質量上、管理上等方面升級。
《中國經營報》:能不能具體詮釋一下“產業內升級”的含義?
金碚:從產業競爭的角度來講,一個產業無所謂哪個就是高級,哪個就是低級,最強大的產業不一定是我們想象中高技術的產業。比如說可口可樂在任何意義上也不是一種高端產品,也不是什么優良的飲料,麥當勞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什么好食品,但是企業可以做的非常強大,是因為這個產業做的非常精致。所以中國產業升級面臨非常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還要花費很大的努力,其中一個叫精致制造,一個叫清潔生產。首先要把產品做得非常精致,中國現在的產品要和日本、德國、瑞士生產的產品相比,應該非常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高端產業還是低端產業我們的工業品精致程度上都有很大差距。
另外,我們遇到的新的問題是如何清潔生產,生產過程要清潔,這個是產業升級很重要的內容。制造業產業鏈在經過金融危機之后,還會不斷分解。隨著經濟發展,服務業應該占有更高的比重。中國采取了各種辦法刺激服務業發展,但是成效都不明顯。
現代服務業實際上從它的發展路徑上來講,大部分是從制造業中間分解出來的,制造業首先會高度發達,然后高度的專業化、高度的精致化之后,自然會分解出服務業。比如說物流業、設計業、咨詢業等等,實際上原來都在制造企業內,后來才發展出來的。這個過程在金融危機之后會表現得更明顯,競爭環境格局的變化,會促使中國的企業必須向這些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