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畢強
“不能對反壟斷法給予太大的希望”,周澤在取得他的“勝利”之后顯得很平靜。
10月23日,周澤和中國移動在北京市二中院法官的調解下達成和解協議。周澤同意撤訴,中國移動則同意將周澤的移動通信服務改成不收“月租費”的移動通信服務并補償1000元的“獎勵費”。
這是自去年8月1日 《反壟斷法》實施以來,國內企業被訴壟斷案件中,原告獲取補償的首例案件。
沒有結果的官司
“我起訴的目的達到了。”周澤說,法官能夠推動雙方和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認同了他的主張。
盡管這么說,對于專家們的看法,周澤是認同的。他說之所以同意和解,就是清楚官司如果堅持打下去,法官根本就不可能判他勝訴。
周澤是北京問天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今年“3·15”消費者權益日前夕,他以《反壟斷法》為據,對中國移動提起了反壟斷訴訟,要求法院判令中國移動停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強行向全球通用戶每月收取 “月租費”的侵權行為,并退還近兩年向他本人收取的“月租費”。
10月23日,此案和解之后,社會輿論樂觀地預計這將會引發對壟斷企業的訴訟潮。
對此,熟知反壟斷法律程序的專家們表示,“盡管地球人都知道中國移動是壟斷企業,但由于《反壟斷法》的復雜性和專業性,普通消費者連讓法院接受他們起訴的基本證據都無法取得”。
一部難以執行的法律
立案難、開庭難、取證難、審判難……另一位律師李方平在談到他所打的一系列反壟斷訴訟時,一連用了幾個“難”字。
去年《反壟斷法》實施的當天,他就起訴中國網通的寬帶服務涉嫌壟斷。但直到社會輿論廣泛介入之后,才由最高人民法院在天津開會研究決定,由北京市二中院受理這件全國第一起起訴壟斷企業的案件。
時至今日,雖然已經開過六七次庭,案子仍然沒有結果。
“被訴企業只要以這是商業秘密為由,就可以堵死我們所有的起訴要求,很多證據就連法官都不能看。”李方平說。
反壟斷法律專家們對這類由律師起訴的公益性訴訟,在肯定其積極性的同時,更多認為反壟斷法的執行,難在體制。有專家主張應該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消費者協會擔當起反壟斷訴訟的責任。
“但有法官私下說過,面對壟斷企業在政府的話語權和關系網,連法院也顯得力不從心。”李方平說。
正是種種因素的干擾,使得在《反壟斷法》實施14個月以后,商務部之外的另兩個法定的反壟斷執法部門,國家發改委和工商總局仍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
競爭制度的危機
如果說有人對《反壟斷法》14個多月表現的評價是失望的話,那么起草這部法律的專家們,則是感受到了市場經濟中競爭制度的危機。
《反壟斷法》頗有些生不逢時。去年8月實施,9月就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在這一年多時間里,世界各國均在行使政府權力救助經濟。
對于中國,法律專家們表示,四萬億刺激計劃之下,中國出現了明顯的“國進民退”等反市場化現象,有些部門的領導也對國企改革的認識發生改變,這些都對競爭政策和市場化的完善起到了負面的作用。
“《反壟斷法》在弱化,形勢非常不好”,有法律專家痛心地表示,一方面國有企業在不斷擴張,另一方面《反壟斷法》成了產業和外資政策的調控工具,使得本來是市場競爭的法律,卻成了利益集團打壓競爭的法律。
這些言論并非危言聳聽,在幾起起訴壟斷企業的案件中,被訴企業留給人更多的是“傲慢”和“囂張”的印象。如媒體一篇社論所說的那樣,《反壟斷法》實施以來,我們看到的是“大國企的傲慢和反壟斷法的弱勢”。
以聯通和網通合并為代表,在《反壟斷法》實施的相當一段時間里,由行政部門主導的大型國有企業之間的合并重組,都沒有經過法定的反壟斷審查。
盡管《反壟斷法》商務部反壟斷局明確表示,“經營者集中的反壟斷審查對國內和國外企業一視同仁。但有的主管部門官員卻認為,央企間的合并重組是由政府批準的,不需要向商務部進行反壟斷申報。
有接近國務院反壟斷三個執法部門的人士直言不諱地說:“怎么可能讓一個局級部門去管理部級的企業。”一句話道出了現有體制下反壟斷執法的癥結所在。
法律專家說,反壟斷成了為利益集團說話的工具,對其有利他們便使用《反壟斷法》,對其不利便以國家安全、商業機密為理由,拒絕受該法約束。
提起過多起反壟斷訴訟的律師董正偉說,他起訴石油、鐵路等壟斷企業卻不被法院受理。“《反壟斷法》中并沒有具體規定石油、電信、鐵路等行業可以置身《反壟斷法》的管轄之外。但由于《反壟斷法》相關配套制度仍不健全,使得法院等有關部門的自由裁量權過大。”
另外的一些因素正在左右執法部門的判斷。盡管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一案,官方已經有了明確判定,但在整個事件過程當中,我們聽到更多的卻是國家利益、民族品牌等和法律無關的聲音。
不過,令人欣喜的跡象正在逐漸顯露,在執法部門的不斷努力和輿論的持續關注下,企業對于《反壟斷法》也越發重視,例如東航、上航的聯合重組,就是經過正常的法律程序通過了反壟斷審查。
“有關部門終于意識到大型國有企業合并,也要依法進行反壟斷審查”,這被視為《反壟斷法》實施的一個重要進步。
另一方面,《反壟斷法》另一個執法部門——發改委價格監察司表示 “對固定價格的行為零容忍”之后,被稱作機票價格聯盟的中航信涉嫌操縱機票漲價事件,最后以自行解體而告終。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