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琨
某著名“樓市大嘴”近日在自己的博客里發表觀點稱,房價上漲并不會推高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因為CPI的計算里不包括商品房價格。對那些擔心房價上漲會引發通貨膨脹的意見人士,這位“大嘴”認為他們“無知”、“愚蠢”。然而,“大嘴”先生可能忘記了一個中國成語——掩耳盜鈴。
必須指出的是,CPI指數并非反映經濟活動中總體物價水平的指數,而只是反映生活成本的一個參照。CPI指數最早大約發布于上世紀初的美國,后來在發達國家率先得到應用。商品房價格之所以不計入CPI,主要是因為在上世紀初,房產更多的還是屬于投資品領域,擁有房屋產權對普通勞動者還是很難想象的。這次危機爆發前,CPI的失真度在美國也廣受詬病,這是因為美國勞動者擁有房屋產權的比例一度高達60%,居民感受到的房地產熱卻無法反映在CPI指標上。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包括美聯儲、英格蘭銀行在內的各國央行都對過去的政策進行了反思,其中一個重要的警示就是,緊盯CPI指數以對抗通脹的傳統策略是不夠的。在危機爆發前的數年里,盡管資產價格在快速飆升,但發達經濟體的CPI指標卻比較穩定,這導致了各國央行在收縮政策上信心不足,流動性泛濫的后果就是過度的金融創新和難以避免的危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有關研究報告中指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十多年間,跨國資本流動量已從1.5萬億美元攀升到6萬億美元。全球化帶來的資本流動使得資產價格更容易出現自我強化型的泡沫式增長,而資產泡沫往往波及大宗商品等生產資料市場,造成代表生活成本的CPI指數最終也抬頭向上。
澳大利亞央行的升息政策雖然還不大可能成為大多數國家的選擇,但用CPI來為資產泡沫化做擋箭牌顯然已經落伍。針對我國發布的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指標,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指出,盡管經濟啟穩回升階段仍然不能輕易改變政策方向,但必須高度重視資產價格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