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是中國經濟刺激計劃的孿生兄弟——財政赤字的表演時刻了
文 《環球企業家》記者 劉建輝
自去年9月份金融危機深入下行1年有余,中國經濟到底有沒有復蘇仍難有定論。不過還是有一些板上釘釘的事情—今年中秋節領取發放的月餅時,有人要額外繳一些個人所得稅。最近2個月,人們的稅單上還增加了交通費、通訊費、第13個月工資、白酒消費稅、香煙稅。
這源于不久前國家稅務總局對六大稅種相關問題的最新意見。稅務總局還多次警告稱,將加強股權交易和房地產業等領域的征稅力度。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層面的加強稅收征管、增加稅收的信號已經明確發出,其強度多年罕見。
這隱約暴露了一個被人忽略的事實:中國去年四季度開始實施的經濟刺激計劃已經給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年初財政部確定的財政收入目標是增長8%,以此對應經濟8%的增幅。但是根據財政部的數據,前8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僅增長2.6%。占中央政府七成的稅收收入增值稅、進口稅、企業稅和個人所得稅,也都呈現負增長;實體經濟的表現更不樂觀,1至8月份,國有企業已交稅金同比增長不到1%,8月環比大幅下降19.5%。這樣的數據無疑給財政收入的“保八”目標造成很大的壓力。
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年初制定的全年9500億元(GDP的2.9%)的財政赤字目標超出已成定局,世界銀行預測中國財政赤字會占到GDP的5%左右。據接近財政部的人士稱,在財政支出增加的壓力下,7月份之后,財政部內部會議上將財政收入目標提高到了“保八爭十”,保稅收增長已是第一要務。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前不久在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指出,發達國家解決財政赤字的辦法一般有兩個:通貨膨脹和增稅,在實施通貨膨脹面臨現實困境的時候,政府通常會選擇增稅。
目前看來這樣的邏輯在中國同樣適用。只是在刺激經濟的大背景下,中國財政部沒有選擇新增稅種(煙草消費稅除外),而是選擇了加強稅收征管這樣的結構性增稅措施。今年3月份“兩會”期間,就有聲音傳出,倘若出現財政收入不能完成計劃的情況,決策層可能將采取結構性增稅和調整預算、增加赤字的措施,以應對“錢不夠花”的情況。
也是從今年3月份開始,國稅總局掀起了兩批次針對60家央企的稅務稽查風暴。首批名單中包括銀行、保險、通信、發電和石油石化五個行業的24戶大型企業集團,有超過一半的自查未獲國稅總局的認可。隨后國稅總局發布了第二批36家企業,除上述五大行業外,房地產行業也名列其中。由于面臨稅收壓力,國稅總局將今年稽查查補收入的目標提高至1000億元,接近去年全年查補收入的兩倍,而上半年入庫的查補收入就已經超過了全年目標的一半。
難解
除了加強稅收征管之外,政府原本可以主動增加債務來解決支出壓力。一些樂觀人士認為,中央政府的債務占GDP的比例不到20%,是全世界最低之一,經合組織平均水平是80%,日本是170%。中國政府完全可以通過發債來將現在的壓力轉移到未來,隨著中國經濟恢復高增長提供比較多的財政收入來源,債務問題會迎刃而解。
但現實情況很不樂觀,中國政府債券的發行最近遭遇了阻力。7月初到8月初,財政部的三次債券拍賣均告失敗,籌集刺激計劃中地方政府那部分2000億省級債券拍賣也推遲了。8月7日的債券拍賣獲得了成功,原因是此次拍賣規模從此前預定的350億降為了250億元,而且財政部愿意支付更高的收益率。國際研究機構SMRA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湯姆·奧力克表示,僅憑一次支付較高收益率的規模較小的拍賣,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還認為,中國經濟很可能會進入長期的低速增長,政府無法通過擴大稅收收入來償付債務。
在那些并沒有吸引足夠注意力的領域,情況可能更嚴峻。多位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還有大量的隱性債務尚未暴露,特別是地方政府的實際債務水平可能遠遠高于公開的數據。在四萬億財政刺激計劃中,中央政府支出1.18萬億,剩余的都要地方政府和企業配套。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比中央更為窘迫,央企前8個月累計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3.8%,地方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同比降幅則超過三成,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也使得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大幅減少。要響應經濟刺激計劃,地方政府只有借債或者為企業借款進行擔保。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最近召開的銀行業合規年會上重申,隨著信貸供應迅速增加,中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也在上升。“不良貸款就像恐怖電影里的反派一樣,你以為他已經死了,結果在續集里又出現了。”奧力克說。
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地方債務研究專家類承曜正在參與財政部及亞洲開發銀行合作的地方債務調研項目。他告訴《環球企業家》,關于地方債務的統計口徑一直沒有統一,計算出來的結果也有很大出入。如果按照窄口徑(法律意義上明確規定需要地方政府來還錢的債務,例如中央政府的轉債、國外的借款等)統計,地方政府的債務還在可控范圍內;但是如果按照寬口徑(包括地方政府對企業負債的擔保等)統計,已經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在調研中,一些地方政府表達了他們對于如何解決降低債務水平的憂慮,擔心將來無法還本付息。
在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看來,地方政府和銀行有很多辦法可以讓這些隱性債務長期隱藏下去。“政府投資或者提供擔保的項目的還款期都是很長的,到期以后,如果無法還本付息,政府可以要求不斷展期,這樣一來在相當長時間內都不會表現為銀行的壞賬。”他對《環球企業家》說。
欠債總是要還的。由于財政部的明令限制,類承曜沒有透露他所得到的地方政府債務水平的數據。他認為中央政府對于地方政府的債務沒有好的管理辦法,還沒有真正管理起來。統計口徑不統一造成國際標準在中國很難執行。財政部是有地方財政報表的,但是地方政府在填表的時候有很大的靈活度。
也有研究機構對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做出了大概的預計,約為GDP的16.5%,如果加上銀行系統不良貸款帶來的臨時負債,實際的債務將超過GDP的40%,是中央政府債務總額與GDP比率的兩倍以上。
如果實際水平真是如此嚴峻的話,加強稅收征管尤其是在個稅方面,除了有利于稅收制度建設之外,對于解決財政壓力的作用恐怕是有限的。而其帶來的副作用也是明顯的,對未來預期尚不樂觀的民眾,眼見錢包越來越癟,誰還敢響應“刺激消費”的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