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瓊
日前,上海金融國資出現了一系列人事調整。
原證監會稽查局二局副局長邵亞良將被調任上海國際集團第一副總;原上海國際集團副總楊德紅將兼任愛建信托總經理;原作為股東方代表的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傅帆任上海國際信托總經理……
這些與近期上海市金融國資管理格局的調整緊密關聯。
“十一”后,一直曲折行進的上海金融國資改革終于有了明確的領導牽頭機構。
10月13日,上海市政府宣布成立金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領導小組,該領導小組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任組長,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蔣卓慶任副組長。首次頒布了《上海市屬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試行辦法》(討論稿)。辦法規定,由上海市金融辦受市國資委委托,對上海市金融企業國有股權和國有資產實施監督管理。
上海國有金融股權出資主體一直比較分散,上海市為加強對金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統一領導,這個領導小組設置規格較高。而在具體執行層面,上海市國資委將委托上海市金融辦對國家出資的市屬金融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
“做大做強上海本地金融機構成為這次會議的主基調,也是未來一段時間上海金融國資改革的方向。這一方向雖然和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有相輔相成的一面,但是也有矛盾。”一位上海金融業高管表示。
“金融國資改革”機構化
自2002年開始的上海金融國資改革一直都在曲折中行進。從開始的以產業集團為基礎創建金融控股集團,到以本地優質金融企業為核心創建金融控股集團,再到形成以投資管理為核心的金融控股;從2004年以券商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大規模被托管或注資,到2007年上海國資委重獲這些金融機構控股權;從本地國有企業集團爭奪金融機構股權,到將本地金融機構股權逐步集中,幾乎每一次的金融國資改革都是躑躅前行。
不過,10月13日,金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領導小組的成立將更加明確上海金融國資改革的方向。
屠光紹在會上提出,上海市金融國資需調整優化戰略布局,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抓緊制定市國有金融資源整合重組規劃,推進地方金融國資國企整合重組。
未來,上海國際集團作為上海市著力培育的戰略控制型金融投資集團,將充當上海金融國資市場化運作的投融資平臺。而海通證券和太保集團在這次會議上,也提出了完整的戰略規劃,中國太保將逐步擴大投資領域,海通證券也將加快產品創新步伐,將來成為政府扶持的金融控股集團。
金融國資改革領導小組作為上海市屬專門的領導機關,領導上海市金融改革的方向,而在今年8月份上海市就明確了上海市金融辦具體履行出資人權力,這是第一次為“金融國資”設立專有出資人。
金融辦將承擔制定上海市金融國資配置及布局調整規則,負責金融企業國有股權管理,審核金融企業重組改制、重大投資和資產處置等重大事項,指導和監督金融企業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與金融企業國有股東的溝通與聯系,建立對金融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評價制度等九項職能。
事實上,今年以來金融辦的權力就在不斷擴大。目前,已經有提議,將金融辦進一步晉升為“金融局”。
上海市金融辦和金融工委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方星海任上海市金融辦主任,同時兼任金融工委黨委副書記;紀文冠任金融工委黨委書記,同時兼任金融辦副主任。上海本地金融機構高管的任命都由金融工委決定,并進行薪酬考核。
對此,上海一家金融機構高管看法頗有不同,“這就是深圳會有馬明哲和馬蔚華這樣的金融家的原因。因為深圳有機制、有激勵,整體環境公平,而上海管得還是有點死。”
做強本地金融機構
伴隨金融國資改革領導小組的成立,作為上海明確的金融控股集團的上海國際集團也出現了一系列人事變動。
“這是比較正常的人事調整,同時也體現了屠市長領導下的金融國資改革領導小組對金融控股集團建設的一些安排和設想。”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
從總體布局上,上海國際集團將成為以投資管理為主的金融控股集團,并希望將愛建信托招至麾下,同時上海國際信托今后將更注重與基金相關的業務。
作為占據先天優勢的上海本地金融機構,近年來并沒有因為坐擁國際金融中心的便利條件而表現卓越,業績也并不突出。
相比較之下,在金融中心的競爭中已經被上海甩開的深圳市反而出現了像招商、平安等大的金融控股機構,而且像中信證券這樣的機構也被吸引過去。
浦發銀行和上海銀行是上海本地的兩家銀行,上海的財政存款、企業年金、社保基金業務,以及上海本地大型國有企業的存、貸款業務基本都由這兩家銀行承接,但這兩家銀行在全國股份制銀行的各項排名中均落后于招商銀行。
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發源地之一,上海的金融企業也從早年間申銀、君安雄霸天下的時代到目前在一些方面完全落在下風。而基金業大發展的這幾年,上海本地基金公司規模僅華安剛過千億。
即使是在這幾年的金融新業務拓展上,上海本地企業也沒能打翻身仗,例如私募基金興起、PE投資,相比較之下上海都未能領先。從目前全國范圍的排名來看,在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行業,上海本地金融機構幾乎沒有一家在各自領域的排名位列前茅。
截至2008年底,上海地方金融國資總量約為700億元,所屬金融企業總資產已超過2.45萬億元。上海市屬金融企業共16家,擁有35張金融牌照。
未來上海將“培育若干家主業突出、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市屬骨干金融企業”,所謂“若干家”骨干金融企業,囊括了上海國際集團、浦發銀行、上海銀行、太保集團、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等金融機構。按照上海金融國資國企改革要求,上述六大金融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和定位已經基本明確。
而依靠“行政劃撥”形成的上海國際集團的“戰略控制型”金融投資集團將成為上海金融國資國企改革中“激活存量,吸引增量”的主要平臺。然而“行政劃撥”的上海國際集團與上海金融國資國企改革的基調“市場化改革、開放性重組”如何做到不悖呢?
改革如何支持金融中心建設
“做大做強本地金融機構可以促進金融中心建設。”上海市一家金融機構的人士擔心,“但是金融中心建設最重要的是制度和環境,本地金融機構的強大對其他金融機構反倒有擠出效應,與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相左。”
事實上,目前不少外地券商由于上海市區營業部競爭激烈,地段好的營業部都被本地券商分食,紛紛開始著眼于上海的周邊地區,將營業部遷至上海周邊富裕的郊區。而銀行的營業網點非上海本地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也難有優勢,只好選擇減少設點。
復旦大學金融系教授孫立堅撰文稱,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應著重市場基礎建設,上海應先著重發展銀行間的債券和貨幣市場,早日實現利率的市場化。需加強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和服務,提供有效的風險規避手段。然后,再進一步加強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建設和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人民幣國際化開創良好的、集“人才、創新和制度文化”為一體的金融生態環境。
“做強本地上海本地金融機構有利于樹立行業的示范效應,但是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應該著眼于軟環境和制度的建設,如交易所、銀行間的轉接聯通、各類交易市場等。金融國資改革更應該著眼于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與金融中心建設相吻合,而不是單純通過行政手段來保障。”上海金融界的一位高管這樣認為。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