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谷秀軍
“前三季度貨幣信貸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金融體系運行平穩。”中國人民銀行在今天公布的2009年前三季度貨幣信貸數據中,對我國金融運行狀況作出這樣評價。數據顯示,2009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58.54萬億元,同比增長29.31%,增幅比上年末高11.49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0.78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20.17萬億元,同比增長29.51%,增幅比上年末高20.45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1.79個百分點。9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9.04萬億元,同比增長34.16%,增幅比上年末高15.43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0.05個百分點。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楊青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一擴張態勢的延續,說明貨幣政策依然保持適度寬松。”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超愚也表示:“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貨幣信貸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是正常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008年四季度以來,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政策實施以來,我國貨幣信貸總量增長迅速。在全球資金普遍緊張的大背景下,充分體現出我國流動性的充裕,這種充裕的流動性對于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意義重大。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在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作用下,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國際經濟環境依然十分嚴峻。在此背景下,貨幣信貸的快速增長必然體現出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從而繼續為經濟企穩回暖創造條件。
鄭超愚進一步分析認為,從理論上看,當一國經濟處于蕭條階段時,貨幣流通速度通常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此時基礎貨幣的投放保持不變,則不可避免地導致貨幣供給無法滿足經濟需要。只有通過貨幣的數量擴張,進而實現貨幣信貸的擴長,才可保證貨幣供應總量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復蘇時期,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更高,因而實際的貨幣需求也會更高,必然要求加大貨幣信貸投放,滿足實際貨幣需求的增長。下一步,我們要關注的就是信貸寬松政策如何傳導到實體經濟,讓實體經濟寬松起來,從而使我國經濟真正復蘇。
楊青麗認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有效遏制了我國經濟的加速下滑和危機影響的進一步深化。但是,國際經濟前景仍不明朗,外需下滑的壓力仍然不小,全球經濟復蘇之路也還相當漫長。國內經濟自主增長的動力不足,擴大內需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一些經濟刺激政策的效應將會遞減。因此,在現階段保持宏觀金融環境的穩定非常重要,貨幣政策轉向的條件尚不成熟。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有利于經濟的持續恢復和高質量增長,也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
鄭超愚還告訴記者,雖然M2同比增長高達29.31%,但并沒有必要擔心通貨膨脹,目前長期通脹并沒有形成預期。因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將提供一種“自然沖銷機制”,貨幣需求的增長將“消化”為滿足經濟發展需要而擴張的貨幣信貸。因此,目前沒有必要過度憂慮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時間,而是要更加關注并準確判斷中國經濟真正復蘇的時點。但也有專家認為,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突出,貨幣擴張導致通脹壓力加大等風險不容忽視,我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很多。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9月末,M1同比增長29.51%,這一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的數據,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它保持了高增長,說明企業用于投資經營的資金在增加。
實際上,近期以來已有多項數據顯示我國經濟正在持續向好,企業和經濟回暖跡象明顯。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全國企業景氣調查結果顯示,三季度全國企業景氣指數為124.4,比二季度回升8.5點;三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回升至120.1,比二季度提高9.9點。10月初公布的9月份PMI數據顯示,PMI已連續數月在50關口上運行,這為我國經濟企穩向上運行趨勢的預期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在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牢固的情況下,我國應繼續貫徹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鞏固和發展經濟回暖的良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