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10月12日晚間消息 北京時間10月12日19時,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備受關注的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女教授Elinor Ostrom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Oliver E. Williamson兩位經濟學家共享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兩位專家獲獎原因分別是:艾利諾-奧斯特姆(Elinor Ostrom):對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特別是在公共選擇方面的研究。奧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對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特別是在企業邊界方面的研究。
以下為企業邊界簡介:
企業邊界的內涵
企業邊界即Enterprise boundary。明確的企業邊界是企業組織結構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概念。企業邊界是指企業以其核心能力為基礎,在與市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經營范圍和經營規模,其決定因素是經營效率。企業的經營范圍,即企業的縱向邊界,確定了企業和市場的界限,決定了哪些經營活動由企業自身來完成,哪些經營活動應該通過市場手段來完成;經營規模是指在經營范圍確定的條件下,企業能以多大的規模進行生產經營,等同于企業的橫向邊界。
企業邊界理論觀點評述
(1)錢德勒的觀點
錢德勒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企業邊界的概念,但是他從大量實證材料的研究中發現最終決定企業規模的是效率。當企業規模邊界的擴張不能產生效率時,企業應停止擴張活動。
(2)新古典經濟理論的觀點
馬歇爾以來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將企業構造成一個技術上的生產函數,認為企業是為外部進行生產(包括服務)的專業化生產單位,故也被稱為專業化理論。專業化理論立足于企業的生產功能,側重強調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其基本思路是: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與自給自足相比,為他人生產是有效率的,這種效率來自于企業在規模經濟、專業化活動等方面具有的優勢。
(3)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
科斯在解釋企業存在問題時使用了交易費用的概念,他認為如果通過市場安排協調資源的費用(即交易費用)超過了企業內部管理資源的費用,企業內部管理的資源配置就是十分必要的和合理的。可以通過管理協調來減少市場協調成本就是科斯對企業存在的理論解釋。對于“企業組織的邊界”問題,科斯認為,企業擴張會帶來自身的組織成本,這主要是因為對企業家的管理才能(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生產要素之一) 來說,收益可能是遞減的,或者說“企業家也許不能成功地將生產要素用到它們價格最大的地方,即不能導致生產要素的最佳使用。”因此,由于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組織成本的雙重作用, 企業將傾向于擴張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過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業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
科斯對市場和企業兩種制度安排做了互替性的比較,并得出結論:企業組織的邊界決定于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內部組織協調成本的比較當中。但是科斯的理論存在很大的缺陷,即事實上企業的生產功能是市場無法取代的。企業最重要的特性在于是一種生產銷售物品的管理過程,而市場本身并不能生產任何物品,它只提供生產單位和消費單位之間聯系的紐帶。科斯把企業作為市場價格機制的替代物實際上是假定了市場可以先于企業而存在,或者說沒有企業時就已經存在市場。而沒有企業存在意味著沒有任何產品生產出來,因而意味著市場不能執行任何配置功能,即市場根本也不應存在。科斯的解釋從而陷入了難以統一的矛盾當中。而這與科斯完全背離古典經濟學關于企業的定義而將企業存在的本質說成僅僅是為了交換而不是為了生產是一致的。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對后來的學者產生了很大影響,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隊”生產理論、威廉姆斯的資產專用性理論、張五常的要素市場替代產品市場理論等都是對該理論的補充和改進。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迪屈奇的貢獻,他認為企業邊界由企業和市場的管理效益與管理成本對比來確定,其分析框架將交易成本分析納入長期競爭動態的框架內,并吸納波特價值鏈與知識經濟理論,這是對交易成本經濟學僅僅從成本角度出發靜態地分析企業邊界問題的一種改良。因而對半結合這一復雜經濟現象具有較強解釋力,該理論認為當企業的交易成本大于管理成本、交易效益大于管理效益時,半結合行為發生。
(4)契斯的企業能力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契斯認為應該采用一種整體的視角,涵蓋與企業能力建立相關的整個過程、整個企業的內部知識和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外部的交易過程。他將企業動態能力定義為“企業整合、塑造和重組內部和外部競爭力以應對不斷變化環境的整體能力。”,并以企業動態能力為切入點對企業邊界進行研究,認為“企業的邊界在于能力的適用邊界”。
以上理論揭示了企業邊界的影響因素是多元的,決定企業邊界變化的最終力量是效率,而且在分析企業邊界時,交易成本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理論以及企業能力理論是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交易成本學派的靜態比較方法,通過對不同時期的市場結構和企業組織形態相比較,可以確定企業縱向邊界變動的方向。但交易成本并不是決定企業邊界的唯一因素,因為企業邊界差異的決定因素還應包括企業專業化水平。新古典理論從生產角度考察企業邊界,側重于動態、系統分析,適用于與專業化分工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企業邊界問題的分析,包括生產技術的演進對企業組織的發展的巨大影響,這彌補了交易成本理論忽視企業生產職能的缺陷。企業能力理論以整合企業內、外部能力為核心,強調在進行企業邊界分析時必須按照企業本身的要求和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統一企業的生產功能和交易功能,保證企業在市場中的健康發展。
知識利用效率對企業邊界的決定作用 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看成是一個管理生產功能的系統,它主要研究了諸如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問題。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組織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生產函數要素分析框架,將知識要素納入了資源配置的內容,適應了新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知道,在新經濟的環境下,知識已經成為比傳統生產要素(如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自然資源)更為稀缺的一種資源。知識正和資本、自然資源、勞動力等一起成為一項新的基本經濟要素,并且在當今科技瞬息萬變、技術創新等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條件下,由于知識可以實現建立在其自身基礎之上的發展,即所謂“內生性發展”,所以它被認為是新形勢下的“高級要素”,從而使它也成為決定企業存在和邊界的重要影響因素。例如,著名的企業理論家德姆塞茨就提出了企業是協調和整合企業成員所擁有的特殊知識的機構這樣的觀點。即是說,企業要獲取與利用知識,就必須對企業內的知識以及擁有不同類型知識的個人進行管理,因為市場不具有管理企業知識的功能,而只有企業才能作為管理組織內成員及其所擁有的知識的機構而存在。
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理論對企業的性質予以新的解釋, 這種企業理論關注了企業的異質性以及長期獲得超額收益的機制。與前面若干解釋不同, 企業能力理論并不強調交易費用,它從企業的“生產”屬性出發, 把企業看成是一個知識產品庫——生產性知識和能力集合。企業能力理論認為, 企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不僅取決于組織成員個體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而且取決于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 即企業核心知識和能力。企業的核心知識和能力是企業剩余生產和長期競爭優勢的根源。它認為企業能力是難以模仿的、知識的轉移是低效率的 (高成本 ), 這是因為知識的創造具有專業性、知識的積累具有長期性、知識的表達具有隱含性、知識的分布具有分散性、知識的運用具有整體性。企業能力理論正是在這些能力 (知識 )特性的基礎上來解釋企業的存在。
企業能力理論認為, 知識投入在生產過程中是首要的因素, 知識載體于個體并專業化于某一特定領域, 知識的專業性決定了生產活動需要擁有各種不同類型知識的個人的共同協作和努力。有效的生產要求某一制度安排能起到協調個人知識的功能。然而, 市場并不能承擔這種協調功能。因為市場在協調過程中會因知識的隱含性和不可分割性等原因而失效。在這種情況下, 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制度安排便出現了。它創造了能使得多個個人集中使用各自擁有專業知識的環境和條件。也就是說, 企業是生產活動所需知識的獲得、運用和積聚的有效制度, 尤其是它通過提供大規模的增量學習過程使得部分生產所需要的知識得以在組織中積聚。由于企業中知識的積聚是擁有各種專業知識的多個個人在生產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以由此形成的有關知識資產便是由企業擁有的而不是主要被個人所擁有的, 即企業具有比其中所有個人擁有的知識之和還要高得多的知識。這些額外的知識體現在企業的成規之中,成規可能被看作是“一個組織的技能的集合”, “它可以是指整個組織中重復的活動方式”, 即一個組織得以構建和在其中得以運營的行事方式、規則、程序、習慣、戰略和技術。“在任何時候 ,一個行業的企業都可以看作是以一套技術和決策規則 (慣例 )來運行”。企業成規的形成過程實質是能力和知識在企業內部的社會化過程。正是成規的存在決定了企業這一制度在生產過程中協調個人知識和組織合作方面具有比市場更高的效率 ,并決定了企業的成長過程呈現出路徑依賴的特征。也正是企業在能力形成、知識積聚以及成長路徑上的差異決定了為什么一個企業不同于另外一個企業。而這種不同有可能導致一個企業對其他企業的競爭優勢。
企業能力理論把企業視為一組特殊能力和資源構成的資源集合, 而企業的能力和資源又是以知識和資源為基礎的, 所以也把這種理論稱為企業的知識理論或企業資源理論。但無論叫什么名稱, 這類理論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均認為: 與企業外部條件相比, 企業的內部能力、資源和知識的積累是解釋企業獲得超額收益和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概念。
企業能力理論從企業內在發展的觀點出發分析企業和市場。企業被看作是一個知識創新體, 在本質上永遠是一個能力體系, 這正是企業能夠獲得長期超額收益、產生長期收益的機制的深層原因。企業的能力特征對解釋企業的存在、邊界以及企業的異質性和競爭優勢都有很強的說服力, 如企業之所以存在是由于能力和知識難以通過市場來傳遞; 企業的外延邊界在于能力的適用邊界, 企業能力決定企業的經營范圍, 特別是企業多角化經營的廣度和深度。企業的異質性在于企業生產過程中形成和積聚能力的差異性; 而企業內部決策權配置則取決于企業能力(知識)的分布和相互關系。所以, 從企業性質的經濟性來看, 應當以最根本的同質的東西來規定企業的內涵, 這種同質的東西就是能夠產生智力資本的“企業能力”,能力直接與各企業不同的效率水平密切相關, 而且具有戰略性價值。
如果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管理企業成員所擁有的特殊知識,那么,由什么決定企業的邊界呢?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根據知識利用的相對效率來分析企業的垂直和水平邊界。德姆塞茨是這樣解釋企業的垂直邊界的:在市場能有效地轉換產品但不能有效地轉移知識這一假設前提下,如果在生產階段B需要使用階段A所利用的知識,則生產階段A和B將被垂直整合在同一個企業之中;另一方面,如果階段B不需要使用階段A所利用的知識就可完成生產任務,則階段A和階段B就能有效地通過市場交換相聯系,換言之,生產階段A與生產階段B可分為兩個獨立的企業。
權力因素對企業邊界的影響及其表現 規模經濟、交易費用、信息成本、知識效率等經濟理論都無法完整地解釋企業規模擴張和收縮的問題。由此可以認為,決定企業邊界必定存在著新的本質因素。而這種因素正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由于知識的重要性所帶來的權力因素。權力是一種控制和影響他人的能力,具有支使、支配的力量。經濟學中的權力是指為了追求特定目標或結果而對個體或群體(組織)所擁有資源的激活和配置力量。影響企業邊界的權力主要是所有權和公共權力。在經濟學中,所有權既指對某種財產的所有權,也指對企業的所有權,財產所有權指對給定財產進行處置的完全權力,企業所有權則指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公共權力主要存在于政府和社區,通過法律、規章或行政手段來實現。它們對企業規模的決定作用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所有權的影響
所有者從因財產而發生的一系列社會經濟關系中進一步擴大了權力范圍,即通過財產關系而控制更多的資產使用和收益權,反映出資產所有者憑借其資產而控制整個企業行為。正是這種行為決定企業資產的選擇與配置,“企業邊界是在交易各方進行最優權力配置的選擇”,其配置水平的高低,是企業成長的限制力量。在傳統的“資本雇傭勞動”的古典資本主義企業中,資本所有者擁有對“人”的控制、支配權。
從具體表現形式來看,在企業的運行中權威主要以兩種形式出現,即強制性權威和誘導性權威。強制性權威通過威脅、恫嚇等手段在權力接受者中建立起威望和可信性,這種權威雖容易引起接受者的不滿和反抗,但在短期內是廣延性、綜合性和強度上最有效的權力形式;誘導性權威主要依靠勸說或獎勵來達到使接受者遵從命令的目的,由于是以“軟”約束出現,比較符合雇員的需求心理,容易使權力接受者服從,并能激發其熱情和創造性,其努力工作的付出問題遠遠超出雇傭契約中的規定,直接或間接推動企業邊界的擴張。所有者追求更多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動因,驅動企業邊界的擴張。
企業所有權對企業邊界的影響,表現為關系企業擴展或收縮的戰略決策、投資決策的決策程序、效率、決策能力和對企業控制、協調能力上。
2、公共權力的作用
公共權力具有對企業的強制約束力。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不應直接干預在公序良俗范圍內運作的企業行為,但不能排除政府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個量調控。這種調控有利于實現政府的宏觀設計,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因此企業既要承受政府的行政手段,也要面對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既要關注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又要注重政府的微觀調節政策。企業執行或順應政府的相關政策,就會得到鼓勵,促進發展;不執行或違背相關政策,就會受到懲罰,喪失既得利益甚至失去生存權力。所以說,政府權力是影響企業邊界的重要因素。
公共權力對企業邊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政府行為上。政府可以運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預企業行為,從而影響其邊界,如政府特許及管理限制了企業的擴展;政府也可以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間接進行調控,達到限制或鼓勵企業擴展的目的,如貨幣供應、稅收、利率和價格管制等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以及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的約束,都可以極大地影響企業邊界的伸縮。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授權有關部門制定市場規則來對企業進行制衡。
社區權力對企業邊界的約束,主要通過社區文化、行為規范和輿論監督來進行,它表現為一種間接的軟約束,但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作用也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