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建國六十周年經濟報道 > 正文
北京大學海外華僑華人研究中心委員,《華僑華人百科全書·人物卷》主編楊保筠表示:“海外華人的三次歸國潮是中國國內發展歷程的折射,也是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變化的反映,更與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采取正確的外交路線、建設和諧社會等政策與理念的提出與實行有著密切的關聯。”
本報記者/陳麗偉 發自上海
新中國六十年風風雨雨。海外華僑華人三次歸國潮。
一甲子華誕,回顧六十年國史,海外華僑華人的三次歸國大潮猶如歷史眼窩中動情的淚光,串聯起廣大華僑華人與祖國風雨相扶、生死相守的情感主線:祖國,順流時一直深切關注海外游子的五星紅旗,逆流中躲避風雨的“方舟”,新時期大展宏圖的絕佳舞臺。
新中國成立
“回國不需要理由”
無論是開國大典的雄壯威武,還是對日后國際關系的深遠影響,新中國的成立都堪稱1949年當之無愧的世界新聞頭條。近代以來飽受洋人欺凌、戰亂痛楚的國人興奮異常,更讓身居海外的華僑揚眉吐氣,不但紛紛向國內“馳電來賀”,一時“迢迢江陽直向東”。
新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無數海外華僑華人聽從心里無聲的召喚,東南亞地區華僑學生回國學習深造,形成了高潮。眾多華僑知識分子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工作條件,懷著拳拳報國之心,沖破重重阻力,回國后或振興科研,或投資建廠,或興學助教……第一個回到新中國的彭桓武教授,不僅是我國核物理理論、中子物理理論以及核爆炸理論奠基人,還親自領導并參加了核潛艇、原子彈、氫彈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工作。當年,已是愛爾蘭國家科學院院士的他,義無反顧地從愛爾蘭啟程時說:“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的五年間,各行各業的華僑華人歸國者近18萬人,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23位科技專家中,有21位是從海外留學歸國的。正是錢學森、陳宗基、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華羅庚等科學家奮戰在新中國的各條戰線上,才緩解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高科技人才短缺的艱難局面,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展示國力的最初基礎。
海外排華
“祖國是最堅強依靠”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改革開放前,一些國家因國內政治斗爭出現大規模排華現象。大批華僑被迫回國,甚至被驅趕回國。新生的共和國義無反顧挺身而出,成為排華潮中華僑華人躲避風雨的“方舟”。
“祖國是我們最堅強的依靠。”40年時間猶如白駒過隙,現居廈門的菲律賓歸僑楊永泰,至今難忘1960年參加迎接印尼歸僑的儀式:“那年我18歲,是泉州第一中學的學校銅管樂隊隊員,參加那次儀式我終身難忘。有一戶歸僑,全家依大小整齊列隊,走在前頭的父親,高舉五星紅旗,8口人在《歌唱祖國》歌聲中,步伐整齊踏著歌聲的節奏,雄赳赳氣昂昂地走下汽車,走進歡迎會場。那場面是何等感人,我至今記憶猶新!在歡迎大會上,許多歸僑熱淚盈眶,用他們那半生不熟、帶有濃濃印尼腔調的普通話,控訴印尼當局迫害華僑的卑劣罪行,對祖國在最艱苦的環境下派船接海外僑胞回國感恩不已。”
海外出現排華浪潮原因復雜。從政治上來看,由于新中國的成立,一些國家將此視為威脅,加之西方殖民時期奉行的民族政策,造成了民族之間的裂痕。經濟方面,華僑華人勤奮刻苦,經濟狀況比當地人好一些;文化方面,華人喜歡群居的傳統習慣也影響其融入當地社會。華僑華人在一些所在國往往成為其國內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面對華人被排斥被迫害的遭遇,中國政府挺身而出,為海外華僑華人伸張權益。同時積極斡旋接回華僑華人難民,并在全國設立華僑農場,安置歸國的華僑。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后到1978年,全國接待安置歸僑、難僑近百萬名。
改革開放
“共同實現中國夢”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鑼鼓聲急,一大批渴求新知、探索世界的中國人踏上了看世界的行程。數年后,當年出國的弄潮兒再一次成為回國的急先鋒,從教、創業,推動中國迅速與世界接軌,聯袂出演新世紀的復興大戲。
1995年的北京,一個剛從美國密歇根大學學成歸國的年輕人,頂著日頭、騎著自行車在北京大街小巷為自己的公司尋找生意。與此同時的北京中關村里,另一個從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學成歸來的年輕人正用自行車馱著當時還沒人知道是什么東西的服務器去郵局辦理托管業務。
15年后,當年自行車上的兩個年輕人已經是所有媒體追逐的焦點,他們一個是國內影視大佬“華誼兄弟”掌門人王中軍,一個是開啟了中國互聯網時代的標志性人物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張朝陽回憶自己學成后義無反顧的歸國經歷時表示:“我通過回國創業引領了中國互聯網事業的興起,‘中國夢’使我以成功中國企業家的姿態與美國主流社會平等交往。”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也是當年回國大軍中的一員。這個從中國農民家庭走出去、在澳洲拿到綠卡的學子,如果不是回國創業,將是澳洲一個科學實驗室里的優秀研究員,在遙遠的他鄉享受中產階級的優裕生活。當推動中國民營企業無錫尚德在美國上市時,施正榮曾發自肺腑地說:“別人都說到美國來實現美國夢,而我今天到美國是來實現我的中國夢!”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留學生在國內創辦的企業已超過十萬家,他們的歸國創業帶來的是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經濟模式、新的技術、新的資本。有人把他們稱之為中國在加入WTO后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先鋒隊。
楊保筠教授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繼續健康發展,海外華僑華人會看到更多的創業機會,更多的人會回國尋求發展機會。特別是當他們在海外遇到金融危機等各種困難時,這種現象會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