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鋼從1953年籌建到現在,經歷了漫長的、曲折的、艱辛的發展過程,鋼鐵產量從剛開始的150萬噸發展到現在3000萬噸,從1958年投產到現在,武鋼已經生產兩億多噸鋼材,納稅近700多個億,相當于國家投資武鋼的10倍。職工的生活水平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回顧武鋼50年發展歷程,因其作為中國鋼鐵工業一員感到光榮。國家大的經濟環境、政策環境給了企業很好的發展空間,沒有共和國的發展,也就沒有武鋼的發展。
武鋼發展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53年籌建到1954年、1955年以后正式破土動工,到1958年9月13號投產,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解放初全國就幾十萬噸鋼,現在全國是六七億噸鋼,完全不可比。鋼鐵是基礎工業,當時中國的槍炮沒有鋼鐵做,“一五規劃”很多項目需要鋼鐵,毛主席、黨中央提出“鋼鐵要過關,鋼鐵要過江”。那時東北老基地鞍鋼還有一點鋼鐵,中南是漢陽鐵廠,上十萬噸,很少,南方幾乎沒有。當時鋼鐵的發展完全不能滿足新中國建設的需要。所以武鋼一投產就是150、200萬噸,起點很高,由蘇聯專家援助,對國家、對國民經濟建設意義非常重要。同時四面八方支援武鋼,鞍鋼以及全國的很多人才都到武鋼來,包括很多軍人轉業、干部轉業,第三任、第四任總裁就是部隊的師級領導轉到地方。武鋼是國家投資的、全國人民支援的。武鋼的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基礎工業起步階段時國家的英明決策,所以說這是一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一直延伸到1994年前。
1974年文革后期,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從國外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和裝配,批準了武鋼“零七工程”,投資40億人民幣,建設三廠一車間,包括全國都沒有的熱軋廠,還有冷軋,軋機的寬度是1.7米,工程代號叫“零七工程”,生產汽車板、家電板、硅鋼片以及適用變壓器、電機、飛機鐵芯等重要高端品種、高質量和國家建設需要的一些技術材料。從那時到2004年、2005年是武鋼第二個創業時期,是很重要的關鍵時期。從“零七工程”以后,中國打破封鎖,開放國門,武鋼率先從國外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和裝備來加速發展后,鋼鐵行業才有了別的很多援助,用冶金部老部長的一句話說,武鋼“零七工程”的建設,開創了中國鋼鐵工業引進國外裝備和技術的先河,應該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第三個階段,是最近幾年,從2005年以來,中國鋼產量逐漸達到4億噸、5億噸、6億噸,武鋼在這個時候該怎樣發展?2005年以來,武鋼強調技術改造,“十一五計劃”中要求把所有的裝備中該改造更新的,按照產業政策、市場需求、品質要求等全部改造更新,落后的全部淘汰,花了幾百個億,用四到五年時間基本改完。另外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把湖北比較大的鋼鐵企業鄂鋼用資產劃撥的形式歸入武鋼,武鋼是中央國企,鄂鋼是地方國企,把鄂鋼50億資產劃給武鋼,交給武鋼管理,這種靈活重組,使鄂鋼得到了新生,企業的技術改造加快了,技術進步加快了,產業升級了,落后的技術淘汰了。鄂鋼經過這幾年發展,規模從200萬噸接近400萬噸,品種占比從百分之十幾提高到30-40%,地方稅收和職工收入也增加。重組對地方經濟產生了拉動。重組鄂鋼后,武鋼又對昆明鋼鐵集團(以下簡稱“昆鋼”)進行聯合重組,成為昆鋼主業的控股股東,武鋼進入后以增資擴股的方式把他的股份買過來,現在發展比較好,對機構作了調整,對項目進行技術改造,對產品更新開發,還做了發展規劃,確定了改造項目,下一步可能把昆鋼從昆明安寧市這個花園城市的老區搬到城外去,產能不擴大,但是要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增加有競爭力的產品,這個正在做。當地政府和昆鋼的職工也是很滿意的。重組柳鋼以后,與廣西共同建設武鋼廣西第一個臨海鋼鐵基地,這對武鋼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幾個重組增加了武鋼產能兩千多萬噸,現在武鋼產能達到三千萬噸,廣西臨海基地前期啟動工作已經獲批,最后科研報告審批由于金融危機停止下來,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國鋼鐵產能過剩,明顯暫時不能啟動。隨著國家建設發展,相信淘汰落后產能的進程會啟動這個項目,到那時,武鋼可能會有五千到六千萬噸的規模,都是很優異的品種,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武鋼把三個階段稱為三次創業。1958年是第一次創業,1974年是第二次創業。第一次創業是從無到有,第二次創業把武鋼的產品質量提升到很高的檔次,技術突飛猛進。第三次創業從規模上和跨度上,已經跨越了省市,并且提出在技術、產品、安全環保、管理四個方面達到國際一流。
三次創業的個人印象:令人震撼
50年代我還在上學。那時武鋼的建設者來自全國,首先是工作,其次是生活。建設者在臨時搭建的一些很簡陋的房子生活,很艱辛,和共和國的發展一樣,武鋼從無到有,一窮二白起家。30萬大軍在長江邊一個荒山上開始建設,讓人震撼。
我70年代進入武鋼,從文革后期到改革開放以后,這十多年在煉鋼廠工作,做技術員,做車間主任,有的時候工作沒有干完,都不能下班,比如煉鋼爐子的職工到下班的時候必須將煉出的鋼鏟完,鏟一兩個小時,再下班走,一分錢獎金沒有,大家的自覺性、責任心非常強。上班也沒有空調,都是一個很大的鼓風機放在樓前,把衣服敞開吹一吹。汽水都是鹽汽水,像啤酒瓶這么長,咬開,直接往肚子里灌。下班以后,褲腿都成白帆布,褲子到第二天上班都是硬的,但還要套上去,因為褲子就兩套,另一套還沒有領回來,還得穿著這套,自個把它揉軟了。就那么艱苦,但沒有一個職工流動走掉,很少有人遲到違規,紀律性很強。工人非常樸素,沒有錢多錢少的問題。那個時候二級工的工資39.56元,三級工高一點點,那時候錢值錢,但這些錢也很少,只夠養家糊口的。那個時候給我印象很深,產業工人的精神狀況,對國家的責任感,對工作的責任心,敬業精神完全不一樣,而自己沒有什么物質待遇,勞動強度那么大,這讓大學畢業的我感觸很深。我在那里無話可說,跟他們融在一塊,深深感覺到他們對我的影響。我在那個年代成長起來。
2000年以后,世界突飛猛進地發展,鋼鐵也不例外。以前用十年時間仍在幾千萬噸徘徊,2000年以后,幾乎是以幾千萬噸,也就是10%到12%的速度增長,一下子從1998年以后一億噸左右增加到現在的六、七億噸。這個增長速度顯示了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1958年搞大躍進,砸鍋賣鐵,也就幾百萬、上千萬噸鋼,現在不用誰強調,靠科技推動,很快就上去了,這給我印象也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