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公培佳 北京報道
中國經濟正在領跑全球復蘇!
當金融危機繼續浸漫全球之時,中國經濟在2009年年中仍能交出增長7.1%的答卷,領跑世界已成事實。而這在60年前,幾乎是所有中國人想都不敢想的夢想。
建國之初,國內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別說是電視、冰箱、汽車,就是日常用品也大多是洋油、洋火、洋布的天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當時整體落后了至少100年。
然而,僅僅60年之后,改革開放30年之后,國內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超過了210種,全球近一半的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一半左右的手機、彩電、程控交換機、數碼相機都在中國生產。
目前,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部門中國都有,這里已成為了“全球制造業工廠”,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三位,而超越日本升到第二位也指日可待。
如果這是一場賽跑,最直觀的對比是:2008年我國一天創造的工業增加值比1952年全年的工業增加值還多兩倍,中國60年內走過了發達國家近300年的歷程。
賽道上運動員的身影清晰可見,既有共和國“工業長子”鞍鋼、一汽,也有改革開放后的聯想、萬科、萬達、吉利、奇瑞等基礎制造業領軍者,還有布局在中國的西門子、IBM、英特爾等跨國公司巨頭。
“長子”鼎立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的兩句話催生了一批共和國“工業長子”。
第一句話是:“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第二句話是:“什么時候我們能坐上自己開發的小轎車來開會就好了。”
這兩句話里現在看起來輕而易舉的事情,在當時卻顯得遙不可及。統計顯示,1949年,我國鋼鐵企業勉強能夠修復生產的只有7座高爐、12座平爐、22座小電爐,當年鋼產量只有15.8萬噸。
1949年,“長子”鞍鋼第一爐鐵水奔騰而出。1954年,作為“一五”計劃的重點任務,國家決定建立包頭鋼鐵公司和武漢鋼鐵公司。
1953年,一汽在長春奠基。僅僅過了三年,國產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又過了兩年,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研制成功,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下線。
事實上,那時候的一汽只是“一五”計劃中全國156個重點項目之一。而隨后的1958年,中國的第一臺黑白電視機研制成功;1961年,中國遠洋運輸公司成立; 1969年,東風汽車公司破土動工。
正是在一批“工業長子”的帶領下,到現在,中國已連續十余年位居全球第一產鋼大國,也成為了全球彩電第一生產大國。在今年遭受經濟危機沖擊情況下,中國汽車銷量還連續7個月占據世界首位。
“醒獅”嘯傲
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第二天,寶鋼舉行開工典禮。這家在今天綜合競爭力位列世界鋼鐵企業前三的鋼鐵企業開始了接力。在這之前不久,如今的最大民營鋼鐵企業沙鋼靠45萬元自籌資金起家。
更多和普通家庭息息相關的生產線上馬。1984年,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成立;1985年,第一臺國產化長虹彩色電視機通過電子工業部設計、生產一次性定型并批量生產。
如今,房地產業已逐漸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之一。住宅開發龍頭老大萬科早在1984年就已起步,過了4年,商業地產大哥萬達成立。
1992年“市場經濟元年”之后,更多的經濟主體開始猛醒。“瘋子”李書福破天荒地要私人造汽車,1998年8月8日,吉利造出了中國民企的第一輛車。緊隨其后的,是汽車行業里的另一個奇葩奇瑞。
在此前后,郵政和電信業累計完成了超過兩億元的投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相繼壯大,把中國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推向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全球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具生命力,紛紛重組整合做大做強。自1998年改革重組,十年之后,中國石化等三大石油公司上繳國家稅費已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4.7%。
目前,我國工業企業集團已達1833個,擁有資產196341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的55.6%。其中,37家企業集團進入今年的財富500強榜單。剛剛由央視評出的60年60個品牌中間,寶鋼、中國移動、海爾、聯想赫然在列。
“外援”馳騁
還有一些再熟悉不過的身影撐起了中國經濟鼎立的另一只足。
130年前,德國企業西門子就已活躍在中國。75年前,美國企業IBM為北京協和醫院安裝了第一臺商用處理機。隨后幾十年里,由于特殊的社會環境,那些來自世界的企業巨頭曾一度遠離中國,好在機緣不久又重來。
開始是一個美國人在試探性詢問,然后是鄧小平當機立斷批示。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撰寫 的《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一書中,詳細記錄了那次的生動片斷:1978年,應邀訪華的美國通用公司董事長墨菲問他:“你們為什么只同我們談技術引進,而不談合資經營?”鄧小平很快在批示中說:“合資經營可以辦。”
隨后,一汽、上汽等企業開始頻繁地與大眾、克萊斯勒、豐田、美國汽車公司等跨國車企合作,并一舉締造了中國第一批汽車合資企業:北汽與克萊斯勒聯姻,南北大眾競合,廣州標致下線,天津大發上路。
1982年10月,西門子北京代表處正式成立。12年后,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成立。至今,西門子已在中國建立了90多家公司;在2008財年中,西門子在中國的銷售收入達到570億元人民幣,在華擁有超過43000名員工。
1985年進入中國的英特爾,目前在中國大陸也設立了16個分公司和辦事處。幾乎在同時,中斷業務數十年的IBM先后在北京、上海設立辦事處。
尤其是從1992年之后,外商投資大規模涌入,到2008年,占全國企業數3%的外商投資企業創造了全國29%的工業產值、21%的稅收、55%的出口,直接吸納就業4500萬人,相當于在中國城鎮就業人口中,每8個人中就有一人在外企工作。
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60年,一個國家崛起中并不算太長的歷程,讓我們看看這60年前后一些數字的對比。
2008年與1949年相比,鋼、原煤、發電量由15.8萬噸、0.32億噸、43億千瓦時分別增加到50092萬噸、27.93億噸、34669億千瓦時,分別增長3169倍、86倍、805倍,分居世界第一、第一和第二位。
另外,工業的基礎原料原油年產量由1949年的12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1.9億噸,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五大油氣生產國。
還有,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超過1億噸,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8年粗鋼產量突破5億噸,占全球產量的近40%,中國曾經的年鋼鐵產量還不夠每個中國家庭打一把菜刀的困境一去不復返。
“世界工廠”稱號名副其實。2008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達129112億元,比1978增長25.4倍,年均增長11.5%。依據美國經濟咨詢公司統計,中國在2007年全球制造業排行榜上就與日本并列第二。
6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77倍,人均超過3000美元;財政收入增長約1000倍;外匯儲備增長1萬多倍,位居世界第一;進出口貿易總額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貿易比重高達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