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芋
實習生 李盼盼報道
新中國60年,改革開放30年,不同的經濟體制下,人才的處境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才極其缺乏,為培養畢業后能夠立即到工作單位擔任重要工作的精英型人才,按照前蘇聯的培養模式與教學體系,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培養的人才從招生到分配均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
鐵嶺師范王福霞教授:“我畢業當天就直接被安排到工作單位,單位領導親自接見了我,并為我介紹了單位的基本情況。因為專業對口,我很快便適應了新工作,并作出了一些成績!
在國家培養的第一批人才身上,我們看到了國家發展的希望。隨之而來的是國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各大院校興起,人才市場初具規模。各專業人才只有通過良性的競爭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工作。
信通公司李佳琦:“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我們有點‘尷尬’。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國家卻不包分配了。那時候,好多大學生拿著簡歷找工作,而且結果還未必盡如人意。但我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天時地利,改革浪潮讓我們獲取了更多的知識儲備。”
70后人才就業的大環境較以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么80后呢?從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到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的轉變,人才觀念在60年中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遼寧大學畢業生韓朋:“我們掌握的不再是單一的一門技術,而是在保證本專業技術的同時培養其他各種能力,使自己更具挑戰力,競爭力。我們這一代,人才種類繁多并且人才數量茂盛,無論什么行業都可以在我們這一代找到適合的人才。我們有信心接過發展祖國大業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