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能源60年,從“一窮二白”到“百花齊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5日 21:44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晏琴報道

  昏暗的煤油燈、背著煤氣包的汽車、衰敗的礦井……這是60年前的灰暗記憶;遍布街道的霓虹燈、數以千萬計的私家汽車、南來北往的飛機……這是60年后的寫實。

  六十一甲子,春華變秋實。回首這60年,中國能源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一系列的數據向世人展現了一個能源大國在60年的發展進程中的非凡成就。

  目前,我國煤炭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煤炭產量達到27.9億噸,是1949年的87.2倍和1978年的4.6倍。全國原油產量1.9億噸,是1949年的1627倍和1978年的1.8倍,居世界第5位……

  數字背后,展現的是我國能源產業60年來于曲折艱難之中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目前我國已逐漸建立起了一個基本完善的能源產業體系,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以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

  已經退休的67歲財政部老干部劉國仁司長至今仍沒有忘記新中國成立初期家里那盞昏暗的“煤油燈”。劉國仁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那時候就是用桐油燈、植物油燈。在農村煤油燈都用得比較少,在城里煤油燈很普及。當時,中國石油嚴重匱乏,煤油都是進口的,所以又被稱為‘洋油’。用的時候都要省著點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油工業的基礎很薄弱,1949年的石油產量不超過7萬噸。此外,農村地區基本無電。只有在大城市有電力供應,不過照明時間常常受限,且照明燈功率非常小。1949年全國人均生活用電不足1千瓦小時。

  “當時能源消費水平的確非常低。50年代,我已經10多歲了,家里好像也沒有太多的能源消費。當時根本沒有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這些器具,只有一個照明燈,而且照明也并不是很充裕。那時候要學習,還經常擔心晚上燈光太暗或者停電。”劉國仁談道。

  “改革開放以前,大多數城鎮居民還是用蜂窩煤做飯和取暖,什么都離不開煤,與現在根本不能比。”談起60年百姓日常能源使用的變化,劉國仁感受頗多。

  煤炭不僅作為我國的工業“糧食”,在早期我國“貧油、少氣、富煤”的時代,煤炭在城鎮居民生活中也一直處于“當家”的地位。據統計,改革開放前,居民生活用商品能源中,煤炭所占比重在90%以上。而我國煤炭工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現在,也經歷了巨變。

  談起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煤炭工業,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煤炭工人的馬云龍老人至今記憶猶新,感慨頗深。78歲的他告訴記者:“那個時候采煤都是靠打眼放炮,工人待在井下沒日沒夜地用大锨挖煤。但產量不過每天幾噸煤。”

  “現在從采煤、運輸到選煤、洗煤,整個過程都是在井下完成,工人只需要操作各種設備就行了。”與馬云龍老人不同,新時代的煤炭工人馬星波告訴記者。

  兩者大相徑庭主要得益于我國煤炭產業技術的進步。到70年代,我國煤炭工業技術已經出現了較大變化,初步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從80年代初開始,又陸續引進發達國家的采煤選煤設備。到“九五”和“十五”期間,開采技術與裝備就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并實現了主要設備的國產化。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煤炭產業的延伸產業也發展迅速,煤化工和煤電鋁技術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開始向發達國家轉讓技術和出口設備。

  在規模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已經發展起來。目前,我國煤炭產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煤炭是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品種,占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的70%左右,對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電力行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據劉國仁回憶,照明變得好起來也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情了,尤其是在農村,跟煤炭工業80年代的飛速發展恰好是同一個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農網改造、“光明工程”等項目,大大改善了農村和偏遠地區的用電條件。1998年以來,國家已累計安排4000多億元用于農村電力建設。2008年農村人均生活用電量超過300千瓦小時,無電戶減少到200萬左右。

  “在我的印象中,80年代和90年代用電還是比較少的。90年代末,尤其是2000年以后,隨著電冰箱和空調的增多,耗電量開始增加。”劉國仁告訴記者。

  與上述數據相對的是,2008年電力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發電裝機達到7.93億千瓦小時,年發電量34669億千瓦小時,分別為1949年的458.1倍和806.3倍,是1978年的13.9倍和13.5倍。電力裝機規模從1996年起穩居世界第二。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車也開始“駛入”尋常百姓家。據統計,我國民用汽車擁有量從1949年底的5.09萬輛增長到2008年底的5099.61萬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已經達到3501.39萬輛。家庭石油的消費由原來“洋油燈”用的煤油轉向炊事用的LPG和私家車輛用的汽油以及柴油。

  如此大的巨變與我國石油供給有著緊密聯系。經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恢復和發展時期,我國石油工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960~1978年)。1963年,大慶油田建成,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成為石油工業的一個里程碑。1989年石油會戰的展開,使得西部成為中國石油的重要基地。到了2000年和2001年,我國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紛紛上市,成功進入海外資本市場。2006年石油年產量已穩步增加到1.84億噸。天然氣產量也隨之快速增長。2000年天然氣年產量265億立方米,2006年已快速增長到586億立方米。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我國居民生活用能在質量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以傳統的柴火和煤炭為主體的能源,逐步轉變到電力、液化石油氣、天然氣、煤炭、沼氣等多種能源并存,優質能源在生活用能中的比重大幅上升。

  “不僅僅是能源結構在變化,而且老百姓能源消費意識也在漸漸改變。現在節能燈也越來越普及了,尤其是奧運會以后。傳統能源依舊匱乏的事實,都必須更多地考慮節能的問題。”劉國仁告訴記者。

> 相關專題: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